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赵匡胤夺取柴氏江山 柴荣对赵匡胤一点防范都没有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郭威和赵匡胤,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柴荣的父亲郭威也是黄袍加身得来的天下,赵匡胤只是跟着学而己。宋朝也算是终结乱世,柴荣泉下有知会原谅赵匡胤吧?当领导的起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判断上还是大致不错的!本身,后周也是撑得很辛苦,领导班子很重要!起码一个字稳!所以他必须有一个强有力有智慧的人来当家!

不是柴荣不为儿子设想,而是得不到最好求其次!姑丈的故事不想在其儿子身上发生!因此,他需要一位讲点义气,又有能力的人来收拾残局!柴荣对赵不如说是兄弟相托!事实上,老赵还是对得柴荣的!

谁都不能怪,就怪生儿子太晚,柴荣39岁了,儿子才7岁,当然拿不住啊!要是儿子都二十多岁了,又有军功,赵匡胤敢反?也有人反抗的,韩驼子父子俩,但第一时间就被砍了。所以说北宋得国不正啊,你是柴荣心腹,转过头就篡位,比司马懿还缺德,司马家至少是被曹氏皇族给整了。

柴荣虽在死前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但他没有想到看似忠厚老实的赵匡胤是一个心机暗藏的野心家,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后周被北宋取代,成为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政权,而赵匡胤的成功证明了这是一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笑到最后。赵匡胤也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虽然能力气度不及柴荣,但天下交给他比一个幼儿要好,而且他也相对善待了柴氏后人,也没有大开杀戒乱杀功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世宗不愧为五代第一明君,可惜天不假年,若世宗不英年早逝,燕云十六州必然收回,回过头来收拾南唐和后蜀如探囊取物,再一次实现大一统。赵大也是五代十国里面为数不多有雄才大略的英主,本可以继承柴荣的意志的,五代十国里能收复燕云的机会不多,柴荣算一次,赵大也算一次,可惜都是死的太早了,赵大要是能多活几十年,我们看到的宋朝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之前不会被赵二那样搞得连反抗的勇气都没了。

赵匡胤如果不黄袍加身,这与柴宗训的君臣关系比刘承佑与郭威如何?到时候不论柴灭赵还是赵灭柴,国力都会大受影响。届时外有契丹,北汉和别的割据诸侯,内有手握重兵桀骜不驯的藩镇节度使,刚刚好转的局势必然进一步恶化。只是陈桥兵变毕竟不光彩,所以后世对武将打压太厉害,造成弱宋的局面。

不地道,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得国不正 就算宋太祖宽厚仁慈,也太趁人之危 整个篡位计划就是天衣无缝 怪不得元灭宋时,流传一句话,得国于小儿失国与于小儿。周世宗叫郭荣,周世宗是做了布局的,把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赶出了京城,京城里武将是赵匡胤官职最高,但是赵是没有兵权的,兵权在韩通手里,周世宗最信任的是韩通。

五代十国就这样,主弱臣强必然造反,主要是君臣纲常的丧失,说白点,柴荣死的太早了,像赵匡胤一样多活几年把朝政稳定住之后再找个成年之君才能稳固。重要是柴荣将最精锐的禁军交给赵匡胤,原本担任这个职位是李重进,但是由于李重进也是是郭威的亲戚,柴荣怕自己死后,李重进夺位,就把他贬到南方去了。 实际上柴荣托孤有问题,当时应该召老丈人进京(当过多年节度使,在军中有威望),以老丈人的年龄和身体条件,是不可能作司马懿的,只能作诸葛亮。 另外,韩通这个驼子平时很精明,关键时刻掉链子,作为先皇的亲信,京城的最高防御长官,在早有点检(赵匡胤的官位)当为天子的传言时不加强对赵匡胤的监督,而且还没有待在军营中,结果在跑去军营的路上被人砍死。 当然,后面李重进等人造反很快就平定了。

其实理智点说,在哪个乱世柴荣最大的错误是他死得太早了,托孤谁都不一定又好的结果,赵虽然夺了他的江山,好歹他的后代还能保存)(本人是特别不耻杨坚,王莽,赵匡胤这样的人的)。皇帝死前不可以留势力和实力双强的人,文官不行,王莽为鉴;声誉不行,司马懿为鉴;后宫不行,武则天为鉴,军队不行,郭威的例子就在前面。真不知道柴荣怎么想的,死前至少应该把赵匡胤解职。

五代时期环境就是那样。后唐庄宗李存勖被领兵在外的李嗣源夺位,到后来的石敬瑭,刘知远,哪个不是手握重兵就可以上位。郭威也是一直跟着刘知远的心腹,还是夺了刘承佑的江山。那个年代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外有强敌,内有强藩,而主少国疑,能坐稳江山才怪呢?

这是个风云时代,真正的帝皇无种,沒有赵官家,还有李官家,当魔匣打开,再要人忠义贞杰,谈何容易,沒大魄力如何掣停混乱乾坤。赵匤胤在乱世一人打滾天下,真英雄也,他连刘备也不如,刘起码三人情如兄弟,赵一条棍棒,柴荣有姑父。任何人如赵,能吹一辈子。

可惜柴荣英年早逝,假使上天再借他四五十年,燕云十六州定能收复。无奈被赵匡胤阴谋篡夺,还削弱了武将的作战能力,以致终宋两朝,都是挨打受辱,及至覆灭,令人扼腕叹息。那时候是乱世,皇帝走马灯似地换,忠字都是掺了水的,一个七岁的孩子,又没有牛气的家人,皇位迟早是人家的。赵匡胤跟不错了,柴家人还能做逍遥王,富家翁。

唐朝覆灭后数百年,军头寡权势力给中华大地造成的伤害血泪斑斑。宋太祖削弱军头藩镇、收权中枢是明智之举。至于老赵家掀翻柴家底盘,那也是世道轮回、历史规律,没道理柴家搞别人却不允许别人搞他家。

北汉联合辽攻周,樊爱能等人逃跑,柴荣抱着必死的决心亲自上阵冲杀,才扭转的局面。此役中辽军并未助北汉,而是自己先撤军了,赵等人看到皇上亲自上阵才大呼上前将北汉击退。人家自始至终都叫郭荣,古人对礼法看得很重,古代如果异姓嗣子,也比同姓侄子继承权高,就算是现代,有一房无后也必定会找养子,继承他这房该得的东西。

柴荣犯错的性质和袁世凯类似,历事多读书少。官大权大威望高没用,私人人脉才最重要。司马懿政变成功的关键不在他本身,而是在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否则根本不行。东汉末年皇甫嵩威望极高功劳极大,可挡不住董卓,因为他没个人势力。

赵匡胤在柴荣军中地位是用命换回来的,每次重要战役都冲锋在前,有预谋夺位的话,肯定会爱惜生命。所以在柴荣死的那一刻,赵大应该没有自立的决心。设局让他造反的,个人认为是那二位天生的政治家,赵光义、赵普。

人家自始至终都叫郭荣,古人对礼法看得很重,古代如果异姓嗣子,也比同姓侄子继承权高,就算是现代,有一房无后也必定会找养子,继承他这房该得的东西。柴荣的忠臣良将对赵匡胤的人品及其分配提案表示认可,这对柴家是最完美的退场机制,历史也证明,赵匡胤及其家族严格履行“诺言约定”,是25朝诚信指数最高的皇族。比明朝老朱家不知道高了多少,一个王朝的气质其实大部分来自其创始人的思想觉悟。

五代乱世,手里有兵就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即便没有野心如赵匡胤(权且这么看,实际并非如此),也会被手下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拥立为帝,否则弟兄们跟你混图什么呢?不都是封妻荫子么?正所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好在赵匡胤即位后杯酒释兵权,又建立了一系列的制衡机制来约束武将,才真正彻底地杜绝了自晚唐以来藩镇拥兵自重划地割据的恶性循环。

柴荣信任年轻的赵匡胤,反而对战功和资历更高的韩通和李筠,一个虚化,一个外调,应该是忌惮两个人军中威望,怕他们兵变。另外两个亲戚,张永德和李重进也被疏远和外调。李重进对柴荣继承人威胁很大,他是唯一和郭威有血缘关系的男的,而且战功不少,所以柴荣对李重进的任命是正确的。但是柴荣应该信任的是韩通和李筠。这两个人军中威望高,但是性格内敛,特别是李筠性格暴躁,同事关系处理都不好。这两个人绝不可能兵变。因为和他们关系亲密的不多,兵权交给他们更安全。李筠是后周名将,完全有能力压制赵匡胤野心,韩通资历很高,也完全有能力制衡李筠。

柴荣打破了平衡,把亲戚全部打掉,让外人占了便宜,就如后世的朱允炆,也想把藩王打掉,让外人接替,就不想一想,如果没有平衡,太监家奴也能做主人,岳父也能篡位,只要平衡在,太监永远是家奴,岳父永远是岳父,文臣永远是文臣,藩王也永远是藩王,不是打掉谁!而是建立好平衡!都怪自己死得早!主少国疑!最危险!赵匡胤不篡位!还有别人篡位!主要这时主少没能力控制.政局变化!军心浮动这时篡位成功率高!很多将军都将靠拥立之功升官发财,这比战场拼杀划算多了!柴荣死前安排成就了赵匡胤!

五代的武将和士兵不能用寻常眼光去看,他们是专业的雇佣兵团。谁当皇帝对他们影响不大,有奶就是娘。基本上打了败仗除了亲军其他都要跑。所以只能用金银笼络,郭威当年打了败仗,还是柴皇后拿出自己的首饰分给士兵,士兵才没有离郭威而去的。这帮兵油子没有什么荣誉感,也没有什么服从感,给钱老子就帮你打仗,不给钱不会动的。

周世宗叫郭荣!中国历史没有叫柴荣的皇帝!柴荣只是被赵家皇帝故意写错的,宋代史官坚持对他的记载还是郭荣!郭荣是因为过分防备李重进却被亲手提拔的曾经的小军官赵匡胤篡位了!儿子也被赵匡胤杀了一个,剩下的改姓给别人当儿子了!郭家从此断嗣!反而叫他的舅舅柴家来祭祀他。既得利益集团已沦为小富即贵及时行乐的氛围,柴荣生前是他们欲望的拦路虎,柴荣一死,这伙人自然就通过政变扶持代理人来满足他们的欲望。人性如此而已。所以说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没出息的王朝,导致了华夏民族的巨大灾难。

韩通的军权在赵匡胤之下,其他人之上,柴荣去世时候留下了一套相互制衡的班底,等柴荣去世后赵匡胤竟然导轨自己的封地待了三个月,可就在这三个月里朝廷里发生了很多变故,把赵匡胤的一些得力干将都上了台,这样朝里形成了韩通一人对抗整个赵匡胤集团,而且赵匡胤借出兵北汉又带走了韩通手下的一部分兵力,因此等韩通想反抗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后周政权依然是五代十一国时代的一个政权,弱肉强食,6岁的小皇帝是无论如何都成不了气候的,那个年代比拼的是皇帝的生命力,看谁的寿命大,柴荣如果能活到50岁,那么后周也许就大一统了!

五代时期的乱世,国无长君,就是悲剧!没有赵匡胤也会有张匡胤,李匡胤!必然的结果,老赵家上台后也算是没有断了柴家的香火,在那个时代来说,够厚道了!这个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的,五代十国时期,皇位更替十分频繁,谁有实力谁就能取而代之,而且郭荣的养父也是这条路走过来的,所以说心腹忠臣,不如说每个人都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