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能控制西北军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当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的时候,唐玄宗眼看事已成定局,于是不但没阻拦,反而派了两千兵马随行。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等唐玄宗也没有闲着,他搞出了一个“四子分制”的格局,试图以此节制太子李亨,可太子李亨直接以力破巧,擅自称帝了。
看到这些客观事实之后,大家难免会有一个疑问:连唐玄宗都猜忌不已的西北军区,太子李亨为什么可以轻松玩转呢?
事实上,在太子李亨初到灵武时,当地军头整天摆着一副无法无天的嘴脸,就好像天老大他老二一样,等到太子李亨(唐肃宗)称帝之后,这种感觉更明显了。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他们觉得皇帝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只要他们愿意,似乎随时都可以化身为董卓、曹操。
可事态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当唐肃宗很傻很天真地把脸伸到军头面前让他们动手打的时候,这帮军头却猛然发现:这个手伸不出去,这个耳光打不得!
比如说,在唐肃宗刚上位时,大将菅崇嗣竟敢在朝堂之上背对唐肃宗坐着,与其他人谈笑自若。
面对此情此景,大臣李勉直接参奏:这是标准的大不敬之罪,先把这货抓起来再说!
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属朝廷右武,勋臣恃宠,多不知礼。大将菅崇嗣于行在朝堂背阙而坐,言笑自若,勉劾之,拘于有司,肃宗特原之,叹曰:“吾有李勉,始知朝廷尊也”。
菅崇嗣被抓起来以后还觉得这事不大,这就侧面表达出一个意思:我不就是不敬一个傀儡皇帝吗?你们干嘛要这样兴师动众呢?
对于菅崇嗣的这个观点,唐肃宗是认可的,所以他为菅崇嗣找理由开脱:这就是个粗人,估计昨天晚上喝多了宿醉未醒,再给他一次机会吧,只是请大家以后别干这种事了。
唐肃宗尽管为菅崇嗣做了解释,但同时也表扬了李勉,认为他是人臣典范,大唐帝国的尊严就是靠他这类忠臣抬起来的。
坦白说,唐肃宗这个应对方式不伦不类的,你说此时的唐肃宗到底是强势还是弱势?
从理论上讲,当强势皇帝在上面发表重要讲话时,你就是大声咳嗽一下都是罪过,菅崇嗣如此嚣张,唐肃宗完全有理由收拾他。
可如果是弱势皇帝遇到这种情况,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来看南明时期的一个例子。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和叔叔郑鸿逵是两位佣兵大佬,平时在隆武帝面前也不知道收敛,有一天摇着扇子就上殿了。
户部尚书何楷看不惯郑氏兄弟的这种嚣张做派,于是就在隆武帝面前指责这两兄弟。结果自然是捅了马蜂窝,郑氏兄弟大有要砍死何楷的意思,隆武帝也保不住他。
为求保命,何楷最终决定辞官回乡,可走到半路上,他就被郑氏兄弟派出的人堵住了,最后耳朵被割掉了。郑氏兄弟就用这种方式告诉世人:这就是给皇帝当狗腿子的下场!
王奖其凤节,命掌都察院事。鸿逵扇殿上,楷呵止之,两人益怒。楷知不为所容,连请告去。途遇贼,截其一耳,乃芝龙所使部将杨耿也。
看过何楷的下场,我们再回过头来聊聊唐肃宗:李勉敢站在皇帝的立场呵斥菅崇嗣,而唐肃宗却不敢惩罚他,这不是说唐肃宗太软弱了,或者说西北军头太软弱?
用大道理来讲,如果唐肃宗不软弱,他完全可以顺着李勉的意思严惩菅崇嗣,但他不敢;
用大道理来讲,如果西北军头不软弱,他们完全可以用收拾李勉的方式给唐肃宗一点颜色看看,但他们不敢。
这其实就是唐宋之交,或者说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时的尴尬所在。
此时,豪门士族几乎已经成为了历史,但由于大唐内地长期处于太平环境中,西北军区又被唐玄宗管得死死的,所以军阀集团还未形成,官僚集团却已经开始茁壮成长。
在这种背景下,皇权并不像豪门士族时期(两晋南北朝)那样脆弱,却也不像官僚集团鼎盛时期(宋元明清)那样强势。
正因如此,西北军区的各大军头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唐肃宗:俯首帖耳肯定不行,但造反又没这胆量,咋办呢?
对于西北军区各大军头而言,他们此时最好的选择是当曹操,而且是早期的曹操那样:确保皇帝不敢拿他们怎么样,而他们则会相对恭敬地对待皇帝。
可对于唐肃宗而言,他显然不想当汉献帝,但他初至西北,也不能盲目地集权,所以他决定暂时放过菅崇嗣,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在官僚政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行政经济领域的官员,权力主要是源于皇权为代表的秩序,如果皇权为代表的秩序崩溃了,他们的权力就会失去基础。
对于行政经济领域的官员而言,皇权为代表的权力秩序存在,他们就隶属于一个强大又庞大的权力系统,他们的所有行动都会得到这个强大又庞大的权力系统支持。
处于这个系统之中,你是省长或部长自然可以风光无限,可如果这个系统突然崩盘了,你头上顶着的省长或部长头衔,到底还能剩多少含金量,恐怕谁也不敢保证。
当然了,在官僚政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高级将领的权力也逐渐向以皇权为代表的权力系统靠拢。
绝大多数的将帅可以高高在上,就是因为以皇权为代表的权力系统给他们站台,如果以皇权为代表的权力系统不给他们站台,他们能否控制自己的军队都是个问题。
比如说,李光弼后来妄图与皇帝分庭抗礼,可手下的将官都不听他号令,李光弼也没有什么办法。
光弼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及惧朝恩之害,不敢入朝,田神功等皆不禀命,因愧耻成疾,遣衙将孙珍奉遗表自陈。
从这层意义上讲,唐肃宗上位时的背景,与后来宋高宗赵构上位时的背景类似。
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没有豪门士族控制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也没有军阀势力控制各地的行政和经济系统。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作为皇帝,就有足够的空间从容布局。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直属力量并不大,但他们依然有机会控制天下。
帝国上层利益集团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与皇权捆绑在一起:只要皇权依然高高在上,他们的既得利益就可以保持;如果皇权崩盘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就会失去基础。
因为皇帝拥有这种主动权,所以皇帝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军事将领,就可以经常干一些看起来似乎是倒行逆施,却可以让自己权力越来越大的事。
比如说,皇帝让太监进入军事领域,并且让他们凌驾于军事将领之上,有时候不派太监,也会派个文官。
唐肃宗李亨和宋高宗赵构都一再干过这种事,各大军将领自然也只能接受,不想接受就随时可能被清理出局。
用大道理去看历史,自然是皇帝如果不这样玩,人们就会更忠于皇帝;其实呢,用隐秘的权力博弈内容去看,皇帝如果不这样,就很有可能变成傀儡。
从表面上看,唐肃宗和宋高宗都喜欢玩昏君手段,但他们命好,遇到了一群愚忠的军事将领,如果换上汉末或南明的军事将领,他们敢这样玩就是作死啊!
事实上,唐肃宗和宋高宗之所以能这样玩,主要是因为当时豪门士族和军阀势力没有占据主流。否则他们绝不会放任皇帝如此嚣张的。
由于皇权政治的宣传,很多人喜欢把臣子的忠心说得神奇无比。
其实在许多时候,权臣们之所以不敢轻易挑战皇权的神圣性,主要是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因为权臣们在做这种事情之前,并不能确定别人是什么态度。
如果在你挑战皇权的时候,大家愿意跟着你一起干,皇帝自然只有当傀儡的份,甚至直接下黄泉。
可问题是,如果大部分人都在旁观坐看风云,少部分人想踩着权臣的人头上位,那么这个权臣的结局通常不会太好。
挑战皇权时,大家想迅速达成共识,通常是因为三种原因。
第一、天下被众多豪门士族控制着,这种力量太多,他们在挑战皇权时,联合协合的成本就会变得很低,只要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实现团结协作的难度就会降低。
第二、地方遍布军事政治经济人事权力一把抓的大佬,这种力量太多,他们在挑战皇权时,联合协作的成功也会变得很低。只要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实现团结协作的难度也会降低。
第三、整个天下都遍布不满情绪,天下不敢言而敢怒很久了,各种形式对抗已存在很久了,天下就像一个装满炸药的仓库,突然有人扔入一个火把,当时就会引发天下大乱。
安史之乱虽然折腾得惊天动地,但由于上述三个条件都不具备,所以安禄山折腾来折腾去,也是以一隅之地与全天下对抗。最终安禄山合史思明都以家破人亡为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