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南迁明明可以避免亡国 崇祯为什么到底都没有做

对崇祯南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自上位后就是位勤政的帝王,一直想重振大明王朝的昔日雄风,特别是清除了阉党魏忠贤,肃清朝廷内的阉党成员,同时对宦官的权限进行严格限制,不再给予他们干涉朝政的可乘之机,从根本上杜绝和削弱了宦官的影响力。

对内,崇祯不仅撤回镇守在大明全国各地的宦官,而且开始重视官吏的选拔,对天下的官吏进行考核,将有才之士提拔并予以重用。

对外,崇祯起用袁崇焕,封其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镇守并恢复辽东地区。其本人也为国事劳心劳力,勤政廉洁,生活作风严于律己,艰苦朴素,不贪恋女色,白天忙得不可开交,夜晚还要继续操劳。

在崇祯的努力下,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行,由嘉靖时期传下来的烂摊子,渐渐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从崇祯元年开始,大明的形式和局面就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袁崇焕

但是,由于崇祯本身的性格缺陷,以及一系列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下,大明最终还是走向了末路。其实早期在内忧外患下,崇祯还是有条路可以选择,若是这条路成功,大明的江山都可能得以保留,这条路就是“南迁京师,延续皇统”,为什么崇祯没有选择呢?

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后,周皇后在临终前痛哭着对崇祯说道:臣妾侍奉陛下18年陛下,连臣妾劝你南迁一句话都不肯听,以至于落到今日这步田地,这是天命啊!

袁崇焕

北宋灭亡之时,宋高宗赵构南迁临安,使得宋朝多延续了152年,难道亡国不比迁都更严重?这么简单的道理,崇祯不可能不懂,南京也是先祖明太祖朱元璋称帝的“龙兴之地”,崇祯为什么不选择迁都南京?这要从崇祯和群臣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说起。

崇祯为力求中兴大明,自身煞费苦心,日夜操劳,但本身性格暴躁,个性又急于求成,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国家改革,做事急功近利,恨不得一下子将所有的国家弊端都处理干净,为人又性格多疑猜忌,死要面子活受罪,而且极其刚愎自用,不听朝臣劝谏。

在其一意孤行下,刚即位时的良好局面,开始向不利的方向倾斜,国家局势又偏移了原来的轨道,崇祯开始迁怒满朝文武百官,认为他们没有为大明尽职尽责,长久以往,君臣之间产生隔阂,互相间极度不信任。

由于崇祯最恨朝臣结党营私,在“阉党余孽”礼部尚书温体仁,和侍郎周延儒“结党受贿”的诬陷下,致使真正的忠臣,将进入内阁的礼部侍郎钱谦益被崇祯罢免。

朝堂上,内阁大学士刘鸿训的公然冲撞,让崇祯这种好面子,心胸又刚愎狭隘的帝王记恨在心,最终,崇祯将刘鸿训借故充军代州。

崇祯还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自毁长城,以“叛国投敌,谋反朝廷”的罪名处死了袁崇焕。

在大明局势愈加不利的情况下,各地的农民起义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崇祯急功近利的做法,让其处理国家政事更加烦躁。朝臣的表现让他觉得不尽人意,在这种严重思想作祟的情况下,加之其重新倚重宦官,崇祯开始用重典施加在朝臣身上,动辄予以杀戮方式来处理君臣关系。

崇祯的偏执猜疑性格,意气用事以及量刑失当,使得他和朝臣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这些朝臣轻则贬斥,重则杖杀。被杀的朝臣中,大多数都是含冤而死的,只有少数是罪有应得。

崇祯在位期间,包括袁崇焕在内杀了七个总督,以及薛国观和周延儒两位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换了17个,兵部尚书换了14个,崇祯眼中容不下正直的臣子,又宠信奸佞,国家政务江河日下,派出去的将领不能平叛农民起义军,反而起义军日益壮大。

崇祯从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与朝臣关系紧张,上下不能团结一致,自然朝臣也不敢对崇祯明言南迁之利害。正是他愈发不信任大明的辅臣,他形成了一种错觉,朝廷重臣都不值得信任。

而朝臣们一旦有过失或者忤逆自己,他全部都会严惩不贷。一个心胸没有容人之度的帝王,如何振兴大明?

朝臣虽有南迁之心,但也怕这个没有容人度量的君王,事后找自己算账。一边不好提,怕群臣反对落了自己面子;一边不敢提,怕君王弄死自己,统治政权内部猜忌之深,隔阂之大,最终将大明推入深渊。君臣之间的极度不信任,崇祯总是责备群臣,自己一点责任也不愿意背,对群臣们意气用事,而不愿以国家大计为重。

最终,双方都不愿提南迁之事,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这时候的崇祯才开始恍然大悟,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