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自杀都不愿意过乌江 刘备临死前才明白这道理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项羽自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说的是楚汉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秦朝末年,项羽率领区区八千江东子弟,征战三年就消灭了强大的秦朝,之后称霸天下长达五年时间。项羽征战一生,百战百胜,鲜尝败绩,巨鹿之战时,项羽带领数万楚军,消灭了二十余万秦军精锐,打断了秦朝的最后一丝生息;彭城之战时,项羽带领三万楚军,消灭了刘邦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打得刘邦抛妻弃子落荒而逃。
项羽之勇武,举世无双,楚汉时期无人能与之争锋,即便是数千年的历史中,也难以找到能与他比肩之人。项羽率领精悍的楚军,纵横天下,无人能挡,所攻皆克,所到皆服,这是他无人能比的优点。而他又太过“年轻”,不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所以他目中无人,刚愎自用,以至于最终众叛亲离,命丧乌江。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乌江”,项羽为何不肯过乌江呢?楚国灭亡后,项梁带着侄子项羽逃到江东的会稽郡吴县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长达十余年,期间项梁与江东各地豪强结交,在当地有极高的声望及影响力。力能扛鼎的项羽,吴中子弟皆惮之,项羽的威名早已在江东远扬。项羽若选择回江东,江东人必然是欢迎的,必然是拥护他的。
据那位亭长的说法,江东人虽少,众数十万,足以自守,待天下有变,江东的兵士足以帮助项羽重归中原。过乌江自立为江东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项羽似乎看不起巴掌大块的江东,宁愿选择自刎,也不愿过乌江,这是为何呢?
有人说刘邦临死前悟透了项羽不肯过乌江的原因,刘邦之病死与项羽自刎有相似之处,这种说法存在一定合理性,也解释得通,刘邦之死,或许真的可以解释项羽不肯过乌江的真正原因。
刘邦之死
高帝十一年英布反叛时,刘邦的身体状况就已经很不乐观了,他已病重到无法离开病床。高帝十二年刘邦御驾亲征讨伐英布,结果在决战时被淮南军的弓矢命中胸口,这可谓是雪上加霜,受了箭伤后,刘邦的身体急转直下,胜利后刚回长安没多久,就成了将死之人。
之后吕雉找来神医,想让他帮刘邦看病,刘邦却拒绝接见神医,他说:“我起于布衣,带着一把三尺长的破剑征战,仅凭这把剑便取得了天下,这难道是仅凭人的能力就能成就的事业吗?我的事业是天定的,而非是人力所能成就的。我的寿命,同样也是天定的,岂是凡人所能延长或缩短的?即便是扁鹊在世,对我的病情也终究无可奈何。”
这番话,与《庄子》中的某个故事十分相似,有浓厚的道家思想的色彩。不熟悉历史的人,大多以为刘邦拒见神医的故事是虚构的,是为了宣扬所谓“君权神授”,人越是到将死之时,求生的欲望必定愈发强烈,若有神医,岂有不见之理?
刘邦统一天下后,采取道家黄老思想治国,他本人受道家思想影响必定很深,垂死时,有这种“顺应天数,看淡死亡”的思想也不足为奇。若是拿这个故事与项羽之死联系起来,则更是令人细思极恐,刘邦当时是否已经失去了求生之心,才拒见神医的?
刘邦晚年时,一心想消灭刘盈和吕雉,扶持戚夫人和刘如意,却因为大多数大臣们的反对,最终只好放弃这个念头。这可看出,大部分大臣在刘邦与吕雉之间,选择了后者,他们早已是吕雉的人了,刘邦晚年时,已经是个形同虚设的皇帝了,他是受吕雉摆布的。
刘邦死前,燕王卢绾反叛了。刘邦与卢绾是发小,打小穿一条裤子长大,刘邦十分信任卢绾,卢绾又为何要反叛呢?因为吕雉一直在针对卢绾,刘邦却无法保护他,卢绾为了自保不得不与匈奴连横。卢绾反叛后又后悔了,想亲自去长安向刘邦谢罪,他必然坚信刘邦会原谅自己。
可是卢绾去长安的半路上听说刘邦突然驾崩,吕雉已经登台,立马就改了主意,带随从赶回燕国起兵,与汉朝对抗……这是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刘邦晚年时,无法保护自己的兄弟(卢绾)、爱人(戚夫人)、爱子(刘如意),他憎恶的吕雉和刘盈,羽翼早已丰满。刘邦写下了《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把自己比作猎人,把刘盈比作猎人一心想射杀的鸿鹄,鸿鹄羽翼已丰,猎人虽有良矢,却已无可奈何。刘邦为何如此憎恶自己的亲儿子呢?其实他并不憎恶刘盈,他憎恶的是刘盈的母亲吕雉。
刘盈懦弱,吕雉强势,自己死后,即位的虽然是刘盈,但掌权的必然是吕雉。吕雉必然不会放过卢绾、戚夫人、刘如意等刘邦想保护的人,刘邦虽然知道这一点,却已经没有能力扳倒吕雉了,他知道自己死后,自己珍视的一切,都必然会被吕雉统统毁灭,他的内心必然是十分痛苦的,所以逐渐丧失了对生的欲望。
刘邦之所以拒见神医,是因为不愿意在吕雉的阴影中苟活。而项羽之所以自刎,也是不愿意苟活。像刘邦和项羽这样威风一世的大英雄,哪里肯屈辱地、卑微地活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