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憧憬做官,为何东汉官员却喜欢辞职?

在古代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拼了命的读书,只为了以后能进入官场平步青云,尤其是在以文治国的时代,读书考官成为了很多有志青年报效国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即使不是为了为国尽忠,更多的人还是想要考官,毕竟在大部分时候,即使家中再有钱,只要不是做官的,还是会被人看不起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参加科考入仕做官当做目标。但是在有一个朝代之中却出现了例外,那就是东汉时期,当时的人不以升官为目标,反而是出现了很多官员辞官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史书之中曾经有过记载,自从光武帝刘秀正式建立东汉以来,直到东汉结束,总共有不少于六百个官员辞官还乡了。按理说古代的人都是以做官和升官为目标的,不仅仅是能改变自身的境况,还能让家人的地位也渐渐提高,而对于那些有心报国的文人来说,做官更是最好的途径,但是为什么在东汉时期,偏偏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其实这跟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刘秀暂时平定了局面,但是各方势力还是频频出现,而且刘秀之后的皇帝也都没什么才能,所以官员们为了保命,在有什么动荡的时候,就会选择了辞官。

难道辞官的人都是因为觉得时局动荡,所以才做出这样的选择吗?其实也并不是这样的,动荡时代一般是更加需要各种有才能的官员来匡扶正义,劝谏皇帝勤勉朝政,来让东汉更加强大起来。既然这正是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又何苦还要辞官呢?而现实是虽说东汉需要这些官员来辅佐,但是皇帝却并不需要,皇帝为了能让朝政不要出现西汉末年重臣把持朝政的机会,对官员们也会有所限制,不仅仅不让同为亲属的人同时在朝为官,更是很少让他们见到家人,重孝道的文臣们自然不能接受,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为官前路又是一片迷茫,他们还是选择回乡侍奉父母。

在东汉的时候,选拔官员的制度还是以察举制为主,更为公正的科举制还没有出现,所以朝中的官员也不全是有真才实学的。这些没才能的人既然能哄的朝中官员举荐他们,自然对皇帝也是一直溜须拍马。而在东汉的时候,除了刘秀和他的儿子之外,其他的皇帝年龄都不大,所以都愿意听奉承的话,反而对忠臣的劝谏充耳不闻,所以这些忠臣们觉得自己以后也不会受到重用,甚至都有可能丢了命,所以也就不愿白费力气,最终选择了辞官。

而且皇帝年龄小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几个重臣会把持朝政,所以实际上对国家大事的决策,决定权都是在这些大臣手中,只要一有不顺这些重臣心的事,他们可能会直接越过皇帝惩处朝中的大臣,所以即使是皇帝有雄心壮志,但是在大臣的把控之下也有不少早早丧命,也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展现。而且虽然在古代的时候商人地位都很低,但是在东汉的时候这样的政策相对有点松动,所以不少经商的人都非常富有,这也让不少做官的人都非常羡慕,辞官还乡经商也是正常,说白了还是因为钱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