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身边的宠臣,安德海和李莲英的下场有什么不一样?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知秀网小编带来的慈禧太后的文章。

有清一代出名的宦官并不多,因为清朝吸取了前朝的经验,从制度上有效的防止了宦官干政。清朝比较出名的两个太监,都出现在晚清,同样都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宠臣,这两个人就是安德海和李莲英。

安德海和李莲英先后得宠于慈禧太后,但是两个人的结局却大有不同。安德海是在山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的,年仅二十五岁就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果。而李莲英享受了一辈子荣华富贵之后在老佛爷死后的第三年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二岁。

同样是慈禧太后身边得宠的太监为何两个人的差距有如此之大?

首先分析一下两个人所处的环境,安德海死于同治八年,也就是说安德海得宠的这段时间是慈禧太后掌权前期。这一时段慈禧太后已经掌权,但是并不是唯我独尊,在内有慈安太后的压制,虽然慈安太后生性平和,对于政事也基本上都是听慈禧的,但是毕竟慈安太后在身份上要高慈禧太后一等,大事是有否决权的。对外有恭亲王掌权,虽然在同治四年,恭亲王被褫夺了议政王的封号,势力遭到了打压,但是恭亲王仍然领班军机,在慈禧政治经验尚未成熟的时候,仍然要靠恭亲王来管理朝政。

而李莲英得宠的时代都是在光绪年间,这时候慈安太后已经去世,而恭亲王经过慈禧太后的几番打压,已经被治理的服服帖帖,在中法战争期间因为处置不当被开去一切差事,并且以他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都被裁掉,开了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来的先例,史称"甲申易枢"。而光绪皇帝更是并没有真正掌握权利,戊戌政变之后一直被囚禁在瀛台。慈禧凭借个人的政治天赋和前期积累起来政治经验,已经把整个朝政玩弄于股掌之间。

两个人的靠山虽然都是慈禧太后,但是同治时期的慈禧太后只是政治角力中的一方,而不是一家独大。而且安德海的死很有可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时安德海奉慈禧太后之命去采办衣物,一路走到山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以太监不能出京,冒充钦差的罪名将他在山东就地正法。其实谁都知道,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人,他出京不可能不得到慈禧太后的同意。而丁宝桢之所以这样做其背后是有恭亲王和一班汉人督抚的支持,其实是杀安德海来威慑慈禧太后,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只能认怂,承认安德海私自出京,而且慈禧太后还亲自下令处罚了安德海的家人。

另外,这两个人的做人的方式也是导致两个人命运不同的重要原因。安德海得势很早,辛酉政变中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之间传递消息,这才让两方面联手除掉了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这一年他才十八岁。人得势太早就容易跋扈,安德海处处以辛酉政变的功臣自居,并且仗着慈禧太后的宠幸,甚至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有的时候慈禧太后因为同治皇帝功课不好训斥皇帝的时候,安德海经常在边上帮腔,同治皇帝曾多次在私下表示一定要杀了小安子(安德海)。慈禧太后派他出去采办龙袍其实也并不是光明正大的安排,也是私下授意的,而安德海一路之上都是以钦差大臣自居,沿途的地方官也是以钦差大臣的规格来接待他,甚至给他过了非常体面的二十五岁生日。但是到了山东,遇到了不听斜的丁宝桢,结果身首异处。

而李莲英做人则要相对低调很多,他把自己的身份摆的很低,时刻以奴才自居。光绪十四年李莲英奉命和和醇亲王一起检阅海军,在当时看来是名副其实的钦差大臣。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李莲英就是以伺候醇亲王的奴才身份随侍在醇亲王左右,比如伺候醇亲王吃饭、洗漱、甚至打洗脚水。而且当他得知给他安排的房间要比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房间还好的时候,坚决不住,并称李中堂是出将拜相的人,他一个奴才绝对不敢僭越,最后还是给他调换了一件房间。李莲英心里明白,他所得到了一切都是因为他是慈禧太后的奴才,如果不是这一点他什么都不是,所以他能把自己的地位摆正,这也是慈禧太后一直信任他的原因。

人有的时候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更困难,特别是在充斥着各种嘈杂声音的环境下,有吹捧自己的人、有诋毁自己的人、有巴结自己的人,能够去掉这些噪声,认清真实的自己,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