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戚夫人会不好过,刘邦为何不杀吕雉?
按史书记载去推断,刘邦结婚时已经过了四十岁,名副其实的大龄青年。但是,刘邦情商很高,人也风流,所以身边儿从不缺女人。刘邦还没正式结婚前就有了长子刘肥,母亲是同乡曹氏。刘邦称帝后曹氏既没有向刘邦讨要名分,也没有住进刘邦的皇宫,反而默默无闻终老余生,可见刘邦情场水平真不能小觑。
而每每提到曹氏的归宿,不免想起农户豢养的猫。猫的寿命大概有十几岁,或者稍长,大约在临死前十几天它就离主人家而去,最终去了那里没人知道,总之是死掉了。据老人们说,它上山了,山就是它的坟墓。
当然,曹氏不可能上了山,因为她还有一个很出息的儿子。老爹是皇帝,儿子想不出息都不行。曹氏生的儿子叫刘肥,刘邦“赶走”了齐王韩信,把齐王的桂冠帽子扣在了刘肥头上。齐国是西汉初年最富庶的诸侯国,共拥城池73座,因此推测曹氏应该在儿子那里安享晚年了。
刘邦明媒正娶的女人是吕雉,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吕后,中国古代“三大女主”之首。吕雉嫁给刘邦后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刘邦去世后继承帝位,是为汉惠帝,女儿鲁元公主嫁给赵王张耳之子为妻。刘邦在征战天下的时候,吕雉做了成功男人背后默默付出的那个女人。刘邦去世后,吕后如仇人一样,由幕后站到了前台。
首先,吕后封堵刘邦去世的消息,一连数日与宠臣审食其密谋除掉元老重臣。其次,吕后违背刘邦生前立下的“非功不能封侯,非刘姓不能为王”的《白马盟誓》而大封本家吕姓为王。再则,吕后将毒手伸向刘邦的子嗣、嫔妃,凡是生前受刘邦宠幸的女人一律关押折磨,并且直接或间接害死刘邦的三子刘如意、五子刘恢、六子刘友。特别是八子燕王刘建去世后,吕后派人将其子嗣统统处死,而且她亲生儿子刘盈之死也与她脱不了干系。
综上所述,从表面上看,刘邦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吕后就站在了他的对立面。所以,后世认为刘邦一世精明,竟然没有看透“枕边人”的本质,大有不杀吕后而替其惋惜的意思。那么,刘邦为什么不杀吕后,是动不了,还是不敢动?其实都不是,而是不能动。
一、吕后是刘邦政治上的贤内助。刘邦称帝后,立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其实立异姓诸侯王是刘邦妥协的结果,并不是他的本意,因为他要的是刘姓天下,中央集权,而不是一个“有名无实”、“四分五裂”的王朝。因为,异姓诸侯王的存在,永远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但是刘邦为了兑现当年合攻项羽许下的承诺,必须给功臣一个合理的交代。
所以,分封异姓诸侯王是刘邦的一个缓兵之计,等将来再逐一清除,到那时才不会引起太大的混乱。而吕后的杰出表现就是替刘邦诛杀韩信,截杀彭越。杀韩信的理由是对方谋反,杀彭越的理由是对方将来可能谋反。总之行云流水一般,为刘邦解决难言之隐。所以,吕后在政治上的成熟表现是让刘邦折服的地方,将来汉朝能倚重谁?只有吕后。
二、谁能成为大汉江山的接班人。刘邦晚年,西汉发生了一件轰动事件,即刘邦要将“不类我”的嫡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废除,而改立“类我”的三子刘如意。刘邦三番五次提出,但朝臣一致反对。刘邦似乎还有坚持下去的意思,但自从平叛英布回来的庆功宴上见到“商山四皓”之后,他彻底打消了改换太子的念头,而且任由宠姬戚夫人哭的死去活来。我们姑且不议“四皓”的由来,是演戏还是他们真有王佐之才,我们只需要看刘如意的结局就明白了。
刘邦生前将刘如意封到赵国,为防止日后遭吕后算计,还任命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国,意图保护刘如意的安全。因为周昌在“废立太子”事件中力挺了吕后,所以吕后会出于感恩,有所顾忌。但是刘邦去世后,吕后马上召刘如意入京,周昌拒绝。吕后又施调虎离山之计,先召周昌入京,然后派人“请回”刘如意。汉惠帝刘盈恐兄弟遭不测,于是日夜守护,同吃同睡。
一日,刘盈早起打猎,刘如意因不能早起被吕后趁机害死。那么,刘邦会把江山交给一个“不能早起”的儿子吗?显然不可能。另外,朝中大臣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支持戚夫人母子的,反观吕后,萧何、张良、叔孙通、周昌等“四大金刚”全为吕后的坚实盟友。所以,刘邦还得倚重吕后,并不是杀吕后。
总之,刘邦的选择是正确的,不是他不敢动吕后,或是动不了,其实是不能动。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吕后会对他的儿子们手。如果我们去透析当时朝廷的局势,会发现吕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吕后的对立面是那帮同刘邦出生入死的功臣,他们的出身与刘邦没什么差别,自然也不能保证他们没有觊觎之心,所以吕后必须要掌握权力,增加吕家人的势力,如此才能保障政权的稳定。如果想达到目的,最佳途径就是向刘邦那些政治上稚嫩的儿子去抢夺,而不是明火执仗地与军功集团去拼。显然是刘邦把问题想简单了,他用一纸盟约将朝臣及吕家人同时拴住的想法太过天真。不过,刘邦有生之年,所能做到的也就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