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宁愿违背刘备遗嘱,也要独掌大权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违背刘备遗嘱独掌大权是何原因?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一、刘禅:可次齐桓
三国时期的蜀国后主刘禅,是一个被后人鄙视的人,就凭世上流传的一句“扶不起的刘阿斗”,已经将他定位在庸才位置上。
不仅如此,后世人还将刘禅的塑像几次迁出成都的武侯祠,人们对刘禅由看不起到鞭笞,认为他没有资格和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丞相在一起。
自明代以来,人们对刘禅的认识,基本定位在《三国演义》中。《三国演义》中的刘禅,听信奸人,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功亏一篑,更不顾蜀人对魏国抗战的呼吁,自缚降魏,又间接造成了忠心耿耿,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身死,亲手毁掉了他父亲刘备和丞相诸葛亮为之奋斗终生的蜀汉大业。
如此看来,刘禅是庸才。
其实不然。
对刘禅来说,还有两个人的评价更为准确,一个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评价刘禅:后主任贤能则为宿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陈寿本就是蜀国人,因此他对刘禅有直接的了解。
另一个则是西晋的李密,当时司空张华问李密对刘禅的评价,李密回答“可次齐桓”,意思是比齐桓公差一点,张华很吃惊,问为什么,李密说: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刘禅)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李密也是见过刘禅的人,他和陈寿对刘禅的评价应该非常准确,刘禅不但不是庸才,还曾是有为之君。
1、自小学习文韬武略,而以帝王之术为主
刘备对刘禅自小的培养,是非常全面的,因此刘禅接受到的教育,也是比较严格和高端的。
刘备对刘禅的要求是:“可读《汉书》、《礼记》,闲遐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志。”
从刘备对刘禅看书的要求,可以看出刘禅得到了两方面的培养,一部分是对历史的了解和为人修养,另一部分则是权术和谋略,如《六韬》、《商君书》。
在权术和谋略方面,刘禅不仅得到父亲刘备的要求,更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诸葛亮抄写了《申》、《韩》、《管子》、《六韬》等法家书籍让刘禅学习,因此刘禅很早就接收到了帝王之术。
同时,刘禅并非纸上谈兵之人,更学习了当时比较难的射箭之术,《寰宇记》就有刘禅在成都北五十里处学射箭的记载。
因此,从刘禅自小所受的教育看,其对法家帝王之术学得比较多,而对治国安邦,尤其儒家经典方面较弱。
这主要在于刘备和诸葛亮都是乱世中征战而来,尤其进入四川之后,蜀汉法家重典治国,使得刘禅从小接受了更多的法家教育。
如此就使得刘禅多了法家的思想,而少了儒家的思想,这也是刘禅最后不战而降的根源,他没有儒家那种以身许国的概念。
2、诸葛亮辅政时期政治清明,独立执政时期政治昏庸
刘禅在位41年,分两段,第一段是从公元223年—234年的诸葛亮辅政时期,第二段是从公元235年—263年诸葛亮的亲信蒋琬、费祎辅政和刘禅执政时期。
诸葛亮辅政时期,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用人问题上,刘禅也能采纳有益的建议,重用有才德之士,如启用蒋琬、费伟、董允、向宠等。
于是蜀国经济“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独立执政则奸谗不分,重用宦官黄皓等人,使得朝政混乱,国力迅速衰弱,终于亡国。
之所以如此,盖因为刘禅学得更多是帝王之术,而对治国安邦则偏弱,而且在诸葛亮时期,诸葛亮名为辅政,实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刘禅并没有学到治国的经验。二、诸葛亮想复兴汉室,必须要辅佐一个刘姓君主
诸葛亮家族世代在汉室为官,因此诸葛亮年少时就有复兴汉室,辅佐明君的大志。
对复兴汉室,辅佐明君两者的顺序,诸葛亮是将复兴汉室排在首位,这从他在隆中的茅庐内一心一意做那篇《隆中对》战略可以看出来,他也对《隆中对》做了明确回答:“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是在复兴汉室的目标之下选择明君,于是,刘备来了,诸葛亮就出山跟了刘备。
可是,刘备根本不能担当起《隆中对》战略中复兴汉室的责任,这从刘备两次失去夺取荆州的好机会就可以看得出来,最后完全失去了荆州,诸葛亮复兴汉室就成了泡影。
可是,诸葛亮还是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事,行邦宇之大权”,最后,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果。三、刘备死后,诸葛亮违背刘备的嘱托,抢了刘禅的决策权
刘备在白帝城死前托孤时,对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做了定位,就是以诸葛亮、李严两人为辅政大臣,《三国志.李严传》有明确记载:(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除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个外人,刘备还加上了自己的次子刘永:(刘备)呼鲁王(刘备次子刘永)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刘备对身后蜀国的政治安排,想法很好,诸葛亮、李严做具体事,刘永对诸葛、李二人牵制,由刘禅掌握决策权。
可是实际上,从白帝城回到成都后,诸葛亮立刻“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如此的情形下,精通帝王术的刘禅只得表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如此,蜀国的实际权力,集中到了诸葛亮一人手中。
诸葛亮成了实际的一人独大。四、诸葛亮牢牢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和人事权,因此有取刘禅代之的实力
权臣要有取代君主的实力,无怪乎两点,一是军权,一是人事权,诸葛亮的权力远比一般的权臣要大,这两点自然具备。
诸葛亮6出祁山5次北伐,已经证明了军权在他手上的牢固。
而诸葛亮死后,蜀汉朝廷上全是诸葛亮的心腹人,文有蒋琬、费伟、董允,武有姜维等,这些人继续执掌着蜀汉大权,“咸承诸葛之成规”,说明诸葛亮不仅生前,而且身后都已经牢牢掌握了蜀汉的人事权。
诸葛亮已经左右了刘禅的命运,只要他想,就可以取刘禅而代之。五、刘禅是否被诸葛亮取代,取决于他是否能帮助诸葛亮复兴汉室
复兴汉室是诸葛亮人生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诸葛亮选择了刘姓的刘备。对诸葛亮来说,他辅佐的人必须帮他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
刘备不是能实现诸葛亮理想的人,这从他失荆州,又对东吴动武已经证明了,只是诸葛亮既然跟着他跨出茅庐就没有了选择。刘备死后,诸葛亮要继续他的理想,就要面对和刘禅的微妙关系。
1、刘禅对权臣诸葛亮抓大放小
按照刘备的遗嘱,蜀汉的大政归刘禅,实际上诸葛亮将刘禅的权力抢了过去,刘禅当然不高兴,可是,刘禅无论在治国能力、资历以及影响力上皆不及诸葛亮,他没有和诸葛亮叫板的资本。
刘禅清楚,他的蜀汉政权在实力上远逊于魏、吴两国,没有诸葛亮,他的蜀汉政权便失去了倚柱,蜀汉将陷入内外交困。刘禅还很清楚诸葛亮的理想,就是复兴汉室。
于是,深知帝王术的刘禅,开始抓大放小,对他来说,大就是诸葛亮,其他都是小,于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他控制诸葛亮的手段是抓国家的“祭”。“祭”是必须由皇帝亲自参与的重要活动,是皇权的象征。
2、诸葛亮吸取刘备的教训,坚决不让刘禅干政
诸葛亮的理想是做管仲乐毅,他的目标是复兴汉室。
但是诸葛亮跟随刘备不久,刘备就以毫无大志的行为宣告了诸葛亮苦心制定的《隆中对》破产,使得诸葛亮复兴汉室的希望渺茫,可是,诸葛亮没有实力和刘备叫板,又不能再扶持另一个刘姓,只能尽力而为。
在刘备之后,诸葛亮有了行使权力进行汉室复兴的机会,他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刘禅干政。于是,待刘备梓宫一到成都,诸葛亮就迫不及待的掌握蜀汉大权,可是诸葛亮毕竟是一代名相,他虽然权倾朝野,可是他“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
诸葛亮弄权的度掌握得很好。
为了不让刘禅干政,诸葛亮还对皇帝刘禅严格管理,常常当面斥责,刘禅也表现得诚惶诚恐。当刘禅和太监打得火热时,诸葛亮责骂:“陛下爱阉奴,万代史官骂名!”
而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对皇帝刘禅更有耳提面命: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如此的用词,完全是大人对小孩的敦敦教导语气,但是刘禅此时已经20岁了,而且是高居皇帝之位的执政者,哪里还可以被臣下如此教育?
刘禅的帝王术和诸葛亮复兴汉室的理想相得益彰,两人配合非常好,也使得诸葛亮能按照自己的战略规划行事,毫无掣肘的专心北伐。
可以设想,如果刘禅非要夺回自己的权力,成为诸葛亮复兴汉室的障碍,很难说诸葛亮是否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废掉刘禅,另立新君,以诸葛亮的手段,完全可以做到名正言顺。
刘禅其实也是在隐忍,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刘禅忍得很辛苦,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死后,刘禅迟迟不愿意为诸葛亮立庙,直到公元263年,诸葛亮病逝29年后,刘禅才下诏为诸葛亮立庙,而这一年,也正是蜀汉灭亡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