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不是太子,他为什么可以继承皇位?
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结束了他荒唐而短暂的一生。武宗生前虽然纵欲好色,但却未留子嗣。这样一来,按历史惯例的皇位继承法“父死子继”的原则自然无法实行。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援引古代“兄终弟及”的办法解决此问题,在武宗逝前弥留之际以武宗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与朱厚照血缘关系较亲近的湖北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这是明代历史上自“靖难之役”后第二次以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武宗驾崩当日,太后在以杨廷和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和司礼监的支持下颁布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武宗皇帝逝世后第二天,明中央政府派遣了一个包含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成员的使团前往朱厚熜受封之地湖北安陆,朱厚熜此时已经接替藩王之位,于是以藩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同时接受了太后诏书,表示愿意接受帝位。明廷师团在王府对朱厚熜行人臣之礼,朱厚熜也予以接受,随后同使团一起前往北京正式继位。
朱厚熜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英断之主”,是一个极其有心计的权谋家,此时还未成年的朱厚熜便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为自己争取权益。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根据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但朱厚熜并不接受这种方案,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意思是我是来做皇帝的,不是来当皇子的,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必须要以皇帝礼仪进入京城。双方各有说法,互不妥协,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拖下去也不是办法。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他拒绝了内阁为其拟定的“弘治”等年号,次年改元为“嘉靖”。但朱厚熜为整个明代政局带来的动荡还远没有结束,之后朱厚熜出于许多目的围绕皇统问题与朝臣展开了若干回合的斗争,前后持续了近二十年,这一系列的事件与世宗继统问题并称为“大礼议”,这在明代政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