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刘备救下的一个奴隶:彭羕最后结局如何?

魏蜀吴三国的帝王,刘备、孙权和曹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非常重视人才,都具有慧眼识人、礼贤下士、放手用人等诸多优点。无论是魏蜀吴哪一方,都因此获益匪浅。三国各自吸引聚集了一大批精通文才武略的贤能人士,为各自主公运筹帷幄,效命疆场,三国纷争也因他们而变得更为精彩纷呈。

三国之中,要论对人才的吸引力,要数刘备的蜀国稍逊一筹。这主要是因为,刘备出身草根,起点极低,在三国初期,曹魏和孙吴都早已割据一方自成一派,刘备却一直颠沛流离,连个根据地都没有。那些才智之士选择主公时,自然也“背靠大树好乘凉”,更多地倾向于魏吴两家。

直到刘备陆续夺占荆州和益州之后,局面才有所好转。随着两大根据地的到手,蜀国发展也初具规模,刘备的招揽人才计划才进入佳境。尤其是刘备夺占益州之后,迎来了一个人才井喷期。刘璋在益州经营多年,形势稳定,又远离中原战火高发区,一度是当时很多优秀人才的避难所。

刘备接管益州之后,刘璋麾下这些人才绝大部分就此归顺蜀汉,使得刘备的人才阵营得到极大充实,法正、刘巴、黄权、严颜、李严等人,基本都是在此时加入蜀国。在众多益州籍人才中,有一个名叫彭羕的人,分外引人注目。

《三国志》记载,彭羕是四川广汉人,自幼饱读书史,才华横溢,是当时名震一时的才子。彭羕不仅有才而且外貌出众,“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彭羕生性心高气傲,益州名士如云,人才济济,他却都看不上眼,只佩服一个名叫秦子敕的人,此外他都不屑一顾。

刘璋治理益州期间,彭羕满腔热望投靠刘璋想干一番事业。谁知因为他性格孤傲,仕途极为不顺,结果郁郁不得志,一直从事最初级的书吏工作。彭羕认为刘璋不识人才,满腹怨气,日常言谈中经常贬损毁谤刘璋,结果被人告发。刘璋勃然大怒,剥夺彭羕官职,“髡钳羕为奴隶”,把彭羕处以“髡首”之刑,剃光头发充当官府的奴隶,每天从事艰苦繁重的劳役,挨冻受饿,挨打受气,眼看就要被折磨而死。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夺占益州。他进占成都后,广泛招揽人才,听说了彭羕的事之后,对其非常同情,“拔羕为治中从事”,把彭羕解救出来,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同是出自益州的谋士法正,对彭羕非常了解,也屡次建议刘备重用彭羕。

刘备亲自召见彭羕,一番攀谈之后,“亦以为奇”,认为他是天下奇才。因为彭羕熟读兵书战策,有着极好的军事理论功底,于是刘备就对彭羕委以重任,“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让他培训指导蜀国诸位武将,一时之间,彭羕成为新晋红人,“奉使称意,识遇日加”,刘备对他越来越重视。

然而彭羕的飞速上升,引起了诸葛亮的警惕。诸葛亮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有可能是认为彭羕德才有重大缺陷,不堪重用,也许是认为彭羕的提升会危及他的地位,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诸葛亮“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说彭羕是个有野心的危险分子,是蜀国的不安定因素。这句话已经等同于说彭羕谋反,诸葛亮这一句话,决定了彭羕已经难逃一死。

“先主既敬信亮”,刘备对诸葛亮一向言听计从,彭羕的厄运就此开始。彭羕被调离成都,到偏远荒僻的阳江去任职。彭羕极为不满,私下和马超发牢骚,结果又被马超举报,彭羕就此被关入大牢。彭羕知道一切皆因诸葛亮而起,于是在狱中向诸葛亮写信,言辞恳切,语气卑微,又是解释又是道歉,希望获得诸葛亮谅解,饶他一命。但诸葛亮却不为所动,置之不理,彭羕最终死在狱中,时年37岁。看来,蜀国内部的权力地位之争也是非常激烈,只不过知者甚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