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母亲坠井而死,背后真相是什么?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公元846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去世,很有惜才之心的唐宣宗得知后痛惜不已,写下这首诗表达对白居易的追思之情,也被后人视为对这位诗人一生最好的总结。
白居易,唐朝著名诗人,雅号“诗魔”,是中唐“元白诗派”的中坚人物,诗歌风格以重写实、尚通俗、明白晓易著称,注重现实题材与发掘融入诗歌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他的很多作品如《长恨歌》等都是唐朝诗歌领域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遶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诗中表达了对李白才华横溢却饱经人生忧患的无限同情。但令人悲哀的是,他的命运也并不比李白强多少,他的人生也曾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大起大落,坎坷困顿之状,实不次于李白。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祖辈和父辈都担任过唐朝的县令之职。在书香门第熏陶之下,白居易自幼饱读书史,“敏悟绝人,工文章”。贞元年间,白居易高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之职,由此踏上仕途。
814年,白居易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翰林学士。他满腔报国之心,以耿直敢言著称,频频向皇帝上书,“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大多都被皇帝采纳,声望在朝中日益高涨,仕途前程一片光明。
然而白居易的直言不讳,也没少得罪人,给自己埋下祸根。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背后元凶是当时的大军阀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满朝文武慑于他们的势力,无人敢言。白居易却愤然上书,要求朝廷严查凶手,为忠心耿耿的武元衡报仇。
谁知此举给他自己惹来大麻烦。朝中那些与白居易有过节的大臣,立即上书皇帝,批评白居易是东宫太子的书吏,“不当先谏官言事”。一时间白居易遭到围攻,有人甚至翻出白居易母亲坠井而死的往事,声称他是个不孝子,说他母亲在赏花时不慎跌落井中而死,他还行若无事地写轻松愉悦的《赏花》诗、《新井》诗,全无心肝,“甚伤名教”。
“忠”与“孝”是历代王朝立国之本,“不孝”的罪名在古代仅次于对皇帝的不忠,结果白居易被撤职查办,逐出京城,到偏远的江州担任司马之职。此事背后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白居易背上的“不孝”罪名是否属实?
《唐阙史补》中,记载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原来,白居易的母亲是个嫉妒心极强的女子,早年因为白居易父亲纳妾,“因忧愤发狂”,从此得了狂疾,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经常到处狂呼乱叫,到处乱跑。
白居易带着母亲“遍访良医“,但总是不见好,病情时好时坏。他忙于公务分身无暇,生怕母亲出了意外,特意花大价钱雇了两个身体健壮的婢女,专职服侍看护服侍母亲,“厚给衣食”。但他母亲有一次趁人不备又跑了出来,不幸坠井而死。因此她的死并不是白居易“不孝”造成的,相反他对母亲不离不弃非常孝顺。
至于他写的那些《赏花》《新井》诗歌,都是在他母亲去世前写的,根本不是写于他母亲死后。但白居易的那些敌手们岂会放过这个机会,硬是把“不孝”罪名按在他头上,导致白居易无辜被贬,实在是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