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捡来的一件兵器,把明朝逼上绝路
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四月,辽东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带领4万精兵,对明朝辽东重镇抚顺关发起突袭,并一举破城,逼降明朝守将李永芳。抚顺关之战,是清朝崛起过程中与明朝爆发的第一次战斗,也标志着持续二十六年的明清战争全面打响。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的努尔哈赤,无论控制区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都远远无法与明朝相提并论。但努尔哈赤却有一件赖以克敌制胜、击败明朝的“法宝”。这件法宝,就是骁勇善战、彪悍勇猛的八旗铁骑。八旗铁骑的人数虽然远不如明朝军队,但其战斗力对比明军,几乎可以达到以一敌十的效果。
八旗铁骑的士兵,自幼成长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深山老林,以渔猎游牧为生,个个练就了一身精湛无比的骑术和箭术,士气旺盛斗志昂扬,在军事奇才努尔哈赤、皇太极等指挥下,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强大武力集团。而反观此时的明朝军队,数百年来积弊丛生,暮气沉沉,内部矛盾重重,衰朽不堪,战斗力极为低下。
结果在明清战争中,出现了这样一幕奇观:号称天朝大国的明朝军队,在辽东战场上连连败退,丧师失地,甚至到了不敢与八旗兵野战交锋、只能凭城固守的局面,几乎完全丧失战场主动权。
万幸的是,明朝还有最后一个“杀手锏”:火器。明朝军队中历来重视火器研发与配备,到明朝末年,各类火枪、火铳、大型火炮已经普遍列装部队。火器比之传统的弓箭,无论射程、杀伤力、威慑力都有了飞跃式提升,结果火器成为明军阻挡八旗铁骑进攻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天启六年的宁远之战中,袁崇焕指挥明军,用11门红夷大炮对八旗铁骑狂轰滥炸,“循环飞击,杀其贵人,每发糜烂数重”,给八旗兵造城重大伤亡,取得了多年罕见的一次大胜仗,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就在此战中被炮火击成重伤而死。火炮的威力赢得了崇祯极大重视,在崇祯大力扶持下,明朝对火炮的引进、制造进入一个高峰期。
面对明朝的火炮优势,皇太极忧心如焚。八旗兵骑射再厉害,终究抵不过火炮的轰炸。要想打破僵局,唯一的办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清朝方面也必须组建自己的炮兵部队,大量列装火枪火炮,惟其如此才能抵消明军的火器优势。
问题是火炮制造技术,在当时而言也是一项高精尖技术,僻处关外的清朝方面对此一无所知。而明朝方面对此也进行了严密技术封锁,清朝休想从常规渠道获知。皇太极为此愁肠百结,无计可施。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火炮或许会成为清朝入关的“瓶颈”。
然而历史的发展有时出人意料。一件意外之事的发生,使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清朝史料《铸造红衣炮金火拜唐阿铜工功绩总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天聪初年的一天,辽东滨海一带的渔民前来报告,说是发现“海中潮出铜炮一位”,海水落潮后居然在岸边发现一门铜炮。
皇太极急忙前去查看,果不其然,一门大铜炮赫然浸泡在海水中,上面还刻着字:“镇国龙尾大将军”。皇太极兴奋不已,简直是天助我也,没想到火炮问题就这样被轻松解决。他利用这门从海边捡来的铜炮为模型,公开招募铁匠技师,让他们比葫芦画瓢,自行铸造火炮。
最后果然招到了王天相、金世祥、刘承爱、窦守位等十个工匠,他们以这尊捡来的大炮为蓝本,经过数年辛苦,终于在天聪五年完全摸索掌握了制炮技术,并造出了清朝第一批火炮,“重自三千斤至五千斤,长自七尺七寸五分至一丈五寸”,“用火药自四斤至八斤,铁子自八斤至十六斤”,经试放后,完全可用于实战。
皇太极大喜过望,给大炮赐名“天佑助威大将军”,对所有参与研制的工匠予以重赏,全部“转正”成为清朝的专职制炮技师,授予“世袭罔替拜他喇布勒哈番”、“世代金火拜唐阿”等职衔,“每月食钱粮银二两,每季米领五石三斗,特恩赐房间、地亩,又每户赐官人二口,以示优恤”。
清朝从此完全掌握了火炮制造技术,并且也开始分批列装八旗铁骑。明朝对抗清朝的唯一优势也就此丧失,从此彻底被逼上绝路。令人困惑不解的是,那门在海边捡来的“镇国龙尾大将军”炮,到底是哪儿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在海边?唯一可能的解释,可能是明军战船遇难搁浅导致的后果,但由于缺乏史料佐证,成了一个千古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