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最后却被腰斩

高启是明朝初年的大学者、大诗人,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要知道,元末明初盛行的主流文学是戏曲和演义小说,诗歌创作已经相对弱化。高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独领风骚,担负起了诗歌发展的重任。他的诗清新脱俗,豪迈雄健,深受人们喜爱,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高启自幼聪慧,才思敏捷,诗文写得非常出色,16岁时已经才名远播。当时张士诚盘踞江南,派人力邀高启为其效力。高启在张士诚幕府中呆了3年,就因厌恶官场氛围而离去。他绝没有想到,这段跟随张士诚的经历给他埋下了日后的杀身之祸。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为早就听说过高启的大名,又有刘伯温的推荐,就迫切地召高启入朝听用。高启觉得新朝会有新气象,就应召而来,为朱元璋效力。

高启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属于皇帝身边的人,负责起草皇帝封赠官员的文书、编纂史书、帮助皇帝研读经史等工作,品级不高,但地位尊贵,发展潜力很大。高启才学深厚,深得朱元璋赏识,让他参与编纂《元史》,教儿子们读书。高启刚上来工作热情很高,但时间不长,他就发现朱元璋不是个开明之主,专权蛮横,听不进意见,而且朝廷存在党争,互相倾轧。高启心里感到非常不舒服,萌生了辞官归隐的想法。

正在这时,朱元璋却想提拔高启当户部右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这是个实权岗位。但高启拒绝了,还说了很多理由,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想法。朱元璋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一看高启不识抬举,心里很窝火,但又不便发作,只好说了几句挽留的客套话,就答应了高启的请求,内心已然对他心生猜忌:莫非看不上我朱某人,才不愿意为我效力?!

高启辞官后,隐居在吴松江畔的青丘,教教书,种种地,过得倒也逍遥自在,但一件滔天祸事却在他不经意间猝然降临。高启的老家是苏州,他的昔日同僚魏观到苏州当了知府,看到原来的办公衙门比较窄小破败,就另外找地方进行了重建。在新建筑上大梁的时候,魏观出于南方的民俗传统,邀请苏州人高启撰文贺之。高启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郡治上梁文》,嫌不过瘾,又赋诗一首《郡治上梁》。熟不知,这一文一诗却要了高启的命。

事情坏在魏观新建办公衙门的选址上,新衙门正好建在了原来张士诚宫殿的旧址上,而张士诚是朱元璋当年的死敌,所以就有奸人跳出来诬告魏观有反心。朱元璋一听,信以为真,就将魏观罢爵斩杀。等他看到高启写的诗文后,联想到高启过往跟随张士诚的经历,心中更是怒不可遏,因为《郡治上梁文》中有“龙盘虎踞”四字,《郡治上梁》诗中有“龙廷”两字。朱元璋心想:好你个高启,你这是说张士诚是龙虎之身,他待过的地方是龙廷呢。怪不得不肯为我所用,原来是恋着旧主子呀!”

朱元璋随即又想起高启过去写过的一些诗,也隐隐流露着对朝政的讽刺之意,他已经忍了多时,这次不能再忍了,要老账新账一块算。他随即下旨将高启腰斩处死,他亲自监刑,可怜的高启在刑场上被残酷地斩为八段。行刑中,高启撑起被斩下的半截身子,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惨、惨、惨”的血红大字。他实在想不通,自己一介文弱书生,不过写了几篇诗文,怎会遭受如此惨绝人寰的酷刑!他死时年仅37岁。

如果说宋朝是古代文人的天堂,那么明朝尤其是早期则是文人的梦魇。高启死了,与他齐名的“明初四杰”也都无一幸免。杨基被罚作苦役,死于工所;徐贲遭人迫害,死在狱中;张羽被流放岭南,最后投江而死,尸骨无存。 28年后,明成祖朱棣屠戮了方孝儒十族。朱元璋父子的高压政策把明代文人的傲气、风流乃至尊严全都“压”没了。从这个角度看,高启事件是明初文人不肯依附朝廷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是朱元璋向天下士人发出的冰冷警告。高启是朱元璋杀一儆百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