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要实行罢黜百家?他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驾崩,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我们中学历史都学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乎自此以后汉朝就开始任用儒生和儒家思想治国了。然而小编近来读到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的一段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独尊儒术并非任用儒生来治理国家,真正靠儒生治理国家的是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刘奭,结果最终导致西汉由盛转衰!

为何要罢黜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面对乱世,仁人志士自然想要有所作为,希望能够安定天下,重新实现三代之治的安定盛世。所以才会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纵横家、农家等等的思想流派百家争鸣,其实他们都是在探索能够稳定天下之道。结果最终是靠法家思想治国的秦国,通过变法不断强盛,最终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天下重归于安定。然而,法家治国过于严苛,天下百姓无法忍受,最终秦朝二世而亡。

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以布衣之身建立汉朝。我们都知道,刘邦对于儒生是非常看不起的,汉初天下经过战乱摧残,民生凋敝,生活困顿。顺应当时的情形,汉初采用了以道家思想为蓝本的黄老之治,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至于所任用的公卿大臣,在惠帝、吕后之时多为打天下的功臣,汉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法家),汉景帝也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所以儒生在汉初直到武帝即位初期(窦太后还没死)都不受待见。

汉武帝即位之初,曾经向天下征召“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结果这些人有些是法家、纵横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提出的很多方略不合时宜。法家讲求的是控制与反控制,以强大自己为最高准则;纵横家四处游说,纵横捭阖,挑动各方争斗,在天下清净无事的时候,这些思想是极其不利于统治者统治的。所以当时丞相卫绾建议“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武帝采纳了卫绾的建议,这其实是罢黜百家的发端。

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是需要一种统一的政治思想的,即今日所谓的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各说各话,那样会导致很多问题。所以后来董仲舒在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时,在《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并非任用儒生

在我之前的印象中,似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自然应该重用董仲舒,虽说不至于提拔为丞相。但最起码应该在中枢,能够时时为汉武帝出谋划策,然而纵观董仲舒一生的经历,却不过两任诸侯国的国相而已,远离中央,并没有多少治国之策见于当时。所以可以说汉武帝刘彻,其实只是采用了董仲舒的思想建议,为汉朝建立统一的政治思想,并没有过多的拔擢儒生重用。

汉武帝死后的选定的辅政大臣分别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前三个人都可算作外戚,桑弘羊是商人出身,没有一个儒生。汉昭帝在位期间,大权掌握在霍光手中,一直到汉宣帝初期都是如此。汉宣帝对于儒生的态度,在开篇已经很明显——不达时宜,何足委任。结果汉宣帝的太子刘奭却柔仁好儒,汉宣帝曾因此慨叹到“乱我家者,太子也”,结果刘奭即位后,果然任用儒生,后来又崇信宦官,导致大权旁落,西汉王朝就此走向衰落。

综上所述,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为了统一王朝的统治思想,并非真正的重用儒生,也并没有采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其实从儒生中选拔官吏是后世的事情。统一的政治思想对于稳定汉王朝统治有着很大的作用,然而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造成了后世思想僵化,不再有百家争鸣的思想井喷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