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早就得到胡惟庸的罪证,为何迟迟不动?

胡惟庸,朱元璋时代的宰相,也是赫赫有名的奸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元朝末年,胡惟庸在和州投靠了朱元璋,被授予元帅府奏差。不久,升任宣抚使,后又转任宁国主簿、知县、通判、湖广佥事。洪武元年,胡惟庸晋升为太常少卿。

洪武三年,朱元璋对淮西集团的领袖人物李善长萌生不满,有了更换丞相的打算。于是,朱元璋问刘伯温,谁适合担任丞相。刘伯温摒弃个人恩怨,对李善长予以高度评价,并对朱元璋提出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提出反对意见。

即便反对,朱元璋还是对这三个人加以重用,胡惟庸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没过多久,汪广洋因办事不利,被贬广东。胡惟庸便以右丞相的身份,主持了中书省的工作。

朱元璋认可胡惟庸的才能,对他宠信有加。胡惟庸也十分勤勉,经常以小事迎合朱元璋的意图,但在背地里,他又阳奉阴违。胡惟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公报私仇,甚至处死和罢免某些官员,都是自己做决定而不请示朱元璋。

朝廷内外的大臣向朱元璋上书,胡惟庸都要先睹为快,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折,就要让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大家看胡惟庸高高在上,敢怒不敢言。许多心怀不正的小人,为了功名利禄,争相投奔胡惟庸,请他吃、请他喝、请他玩……

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的行为深恶痛绝,在朱元璋面前数次揭发胡惟庸的罪行。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忍而未发,但这事被胡惟庸知道了。

于是,胡惟庸便引诱徐达家的门卫福寿,让他陷害徐达。结果,福寿没有上当,反而举报了胡惟庸。但是,朱元璋对比并未深究。

御史中丞刘伯温曾经说过胡惟庸的坏话,胡惟庸也没放过他,而是处处与之为敌。后来,刘伯温患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不久之后,刘伯温就去世。

刘伯温去世后,胡惟庸更加肆无忌惮。他和太师李善长相互勾结,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儿。有人对胡惟庸进行弹劾,结果引来灭顶之灾。从此,胡惟庸的势力更加膨胀。

洪武九年,朝廷将各地的军政、司法等权力,都集中到中书省。丞相胡惟庸的权力空前强大,越发忘乎所以,他暗中用黄色的蚊帐,并以金色龙凤装饰,这种僭越行为显然是朱元璋忌讳的。

同时,胡惟庸还会拉拢有过错的将领为自己所用。平凉侯费聚奉命在苏州安抚军民,因为去过灯红酒绿的场所而被朱元璋冷落;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到南京,因为擅自使用驿站交通工具而被朱元璋惩罚。

胡惟庸看这两人对皇帝不满,就主动串联他们。文臣私下插手军事,离开都是帝王所担忧之事,朱元璋对此必然不能容忍。

面对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朱元璋虽然内心有所防备,但表面上还是维持着对胡惟庸的信任。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重新制定臣子上书的流程,各地军政要员,可以绕开中书省,直接上呈皇帝。这就切断了中书省和六部以及地方的联系,标志着朱元璋已经开始对胡惟庸掌控的中书省有所不满。

这年五月,朱元璋偶然遇见一位基层官吏,通过谈话得知,他是因为得罪胡惟庸而被贬到基层。朱元璋对他十分欣赏,还命他做了钦差。这队伍曾经打击过这位基层官吏的胡惟庸而言,完全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同时也是朱元璋不信任他的一个信号。

洪武十二年六月,朱元璋将周德兴、黄彬、陆仲亨三人从外地调回京城。这三人中,陆仲亨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显然有就近控制之意。七月,朱元璋又将李文忠调回南京,让他提督大都督府事,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在胡惟庸看来,都是针对他。这时候又发生一件事,让朱元璋与胡惟庸的冲突公开化。

胡惟庸的儿子,是个恶少,经常骑着马在街上横冲直撞。结果,有一次撞上一辆马车,当场毙命。胡惟庸舐犊情深,难以忍受丧子之痛,竟然要了马车司机的命。朱元璋听说此事后,让胡惟庸偿命。

胡惟庸提出赔偿钱财,遭到朱元璋的拒绝。胡惟庸十分害怕,就到处联络门生故吏,准备大干一场。他找到了李善长等人,密谋造反,要他们暗中准备,伺机而动。

这年六月,占城国王派遣使者向明朝朝贡。这种大事,中书省竟然没有上奏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后,十分生气,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训斥胡惟庸。

胡惟庸一边叩头,一边推卸责任给礼部。礼部却说已经上报中书省,他们没有责任。朱元璋看大臣相互推诿,便将胡惟庸和相关人等全部捉拿。

眼看胡惟庸进了监狱,大臣们纷纷揭发其罪行。这时的胡惟庸才体会到墙倒众人推,原来和他一伙的御史中丞涂节,眼看风向不对,为了保全自己,主动向朱元璋揭发胡惟庸的罪行,说刘伯温就是被他毒杀。

眼看胡惟庸没有彻底垮台,涂节担心被报复,便再爆猛料:说胡惟庸准备谋反。朱元璋一听,十分震惊,命大臣连夜审讯胡惟庸。胡惟庸熬不下去,只好承认谋反计划。

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朱元璋下令将胡惟庸处死,涂节虽然有功,但也难逃一死。胡惟庸虽死,但受其牵连着达数万人。

胡惟庸去世后的第五天,朱元璋便发布一道命令,撤销中书省,大都督府被分为五军都督府。这标志着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此后明清两朝皆不设丞相。

胡惟庸被杀,一点也不冤,他收受财物,飞扬跋扈,结党营私……任意一条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更关键的是,胡惟庸身处宰相之位,权力重大,与皇权有着天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朱元璋清除他,是巩固皇权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