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是一个“不孝子” 刚上位就推翻老爹的政策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不孝子”乾隆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孝顺是我国历来的传统美德。究竟什么是孝顺呢?孔子曾经做过这样的论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所谓孝顺,父亲在世的时候看志向,父亲死后看行为。如果父亲死后三年之内,都继续遵守父亲过去做事的准则,就可以称为孝顺了。
如果按上面这个标准的话,我们清朝的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个“不孝子”。
为何这么说呢?雍正刚刚去世,乾隆登基的第三天,就把雍正以前养在圆明园里炼丹的方士统统赶走。过了不久,乾隆又杀掉了雍正以前明令禁止处死的曾静,把雍正刊发全国的《大义觉迷录》全部收回销毁。
甚至连遭雍正痛恨而被囚禁的康熙十四子胤禵,乾隆登基之后,也迅速解除了他的圈禁,后来还册封了胤禵恂郡王的爵位。另外被雍正丑化侮辱为阿其那和塞思黑的八阿哥和九阿哥,乾隆也恢复了他们的名誉。
因为乾隆改弦易辙的做法太过明显,招致了大臣们私底下的一些非议,认为雍正尸骨未寒,乾隆就推翻他许多原来的做法。
虽然大部分的王公大臣碍于皇帝的面子,不敢直接指出,但也有一些比较耿直的臣子,在奏折中指责乾隆变脸太快,对不起先帝的托付。
比如时任四川巡抚的王士俊,就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说“近日条陈,唯在翻驳前案。”他甚至还四处扬言,说现在给皇上提建议很简单,“止须将世宗时事翻案,即系好条陈。”
为何乾隆刚上位,就急着改变先帝过去的做法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雍正虽然是个勤政的明君,但性格比较别扭,做了一些有损皇家颜面的事情。比如在圆明园炼丹修仙一事,雍正的死因很大可能是因为服食丹药过多。还有发行《大义觉迷录》一书,雍正本想为自己皇位的正当性辩解,但却因此让皇家秘闻变成了街谈巷议的八卦。
乾隆改变雍正之前的这些做法,说到底其实是给自己的父亲“擦屁股”,遮丑闻。
第二,自康熙末年以来国库空虚,雍正用重典治国,不仅阻止了清朝走向衰落,还留给了乾隆一个富饶的江山。但雍正驭下过于严苛,在他在位时官员们都过得很苦。而乾隆登基时还很年轻,威望略嫌不足,正好一改雍正过去的做法,以宽仁博大为名,趁机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皇位。
不过,乾隆的做法虽然有好处,但也有弊端。其中之一,便是如来自王士俊等人的质疑。若有心人将此作为把柄,让乾隆不孝的舆论发酵,反而不利于乾隆的统治。所以乾隆一方面对王士俊进行了严谴,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解释:
“从来为政之道,损益随时,宽猛互济。……至雍正九年十年以来,人心已知法度,吏治已渐澄清,未始不敦崇宽简,相安乐易。见臣工或有奉行不善,失于苛刻者,每多救其流弊,宽免体恤之恩、时时下逮。……至朕缵承丕绪,泣奉遗诏,谕令向后政务,应从宽者,悉从宽办理。”
乾隆解释说,过去雍正为政从严,而现在一律从宽,并不是推翻了先帝过去的做法。因为治理国家,从来都是“宽猛互济”,并不是一味地严格或宽大。
当年雍正从严治国,是因为康熙晚年以来,出现了盛极而衰的现象,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所以雍正要用雷霆手段进行纠正,整顿纲纪。
而经过雍正十多年的治理之后,朝廷的法纪和吏治都有了很大好转,若还是延续过去重症下猛药的做法,反而会引起官吏的反弹。所以乾隆说自己采取宽大政策,恰是继承了历代皇帝刚柔并济,因时施策的做法,不可谓之给雍正时事翻案,也就更谈不上不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