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生性儒弱的汉元帝刘奭。是怎么把汉朝带上了不归路的?

汉元帝刘奭:生性好儒,却把汉朝带上了不归路,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行儒家就成了后继之君的必修课。被汉宣帝评价为“ 乱我家者,太子也!”的刘奭生性好儒,他是如何带领汉朝走向衰败的呢?

早为太子却危险重重

刘奭出生几个月后,汉宣帝刘询继位称帝。刘奭作为刘询的第一个儿子,又是在刘询落魄时出生,因此备受宠爱。许平君死后,出于对亡妻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刘奭被立为太子。

要么说树大招风呢!被立为太子的刘奭成了霍光妻子的眼中钉:因她的女儿是皇后,她希望自己的外甥可以成为下一任皇帝,两眼一转之间要霍成君趁机毒死刘奭。幸亏刘奭的保姆和奶妈对他格外上心,才使他免遭毒手。或许是幼年常常被人惦记,时时小心翼翼,造成了他柔弱的性格。“复教皇后令毒太子。皇后数召太子赐食,保、阿辄先尝之;后挟毒不得行。”——《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五·汉纪十七》

子不类父却顺利继位

刘奭在做太子期间,曾明确表示汉宣帝刑罚过重。汉宣帝看着眼前的这个儿子,想杀了他的心都有,毕竟他将来要挑起汉室江山,又考虑到他的生母早逝,一声叹息之后。只能告诉刘奭汉家天下用的是王霸之道,没有政治能力的俗儒只能是空谈误国。教育完刘奭后,发出了精准的感慨“ 乱我家者,太子也!”。

那么汉宣帝对于继承人的选择是不是非刘奭不可呢?答案是否定的。除了不入慧眼的刘宇和刘竟,他还有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淮阳王刘钦聪明睿智,深受汉宣帝喜爱,并称赞他:“真我子也”。因其母张婕妤亦受汉宣帝宠爱。汉宣帝曾想改立他为太子,只是念及许平君,才作罢;楚王刘嚣因孝顺仁慈,恭谨谦让,也让汉宣帝在众多皇子中高看一眼。“上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宪王,数嗟叹宪王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宪王,然用太子起于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故弗忍也。”——《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七·汉纪十九》

最终,刘奭因在汉宣帝微末时出生,又因汉宣帝对于许平君的特殊感情;又或是不愿重蹈武帝晚年时期父子相残的覆辙;亦或是出于朝政稳定考虑。刘奭保住了太子之位,顺利登基。而他为保太子地位时的谨小慎微,造就了优柔寡断的性格。

欲成一派却自断臂膀

汉宣帝看着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心想你不是喜欢儒生吗?那我就顺着你。于是安排了萧望之、周堪、史高三人辅政。萧望之等人觉得刘奭好儒,自己又是儒学大家,必能有一番作为。

刚开始在刘奭的支持下,萧望之等人确实把朝政搞的风生水起。时间久了,刘奭的想法就变了:鉴于霍光的教训,他觉得剑柄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全的。必须有人能和辅政大臣制衡,于是无依无靠的宦官石显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权力的斗争总是此消彼长,看着威望渐隆的萧望之,史高心中不是滋味。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史高找到了同样因萧望之劝诫刘奭不应该用宦官掌管中书而闷闷不乐的石显。二人一番客套后,决定把矛头指向萧望之。

经过史高、石显内外呼应,双方交锋以萧望之自杀结束。得知萧望之的死讯后,刘奭大怒,对石显的处罚却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之后依然宠幸如故。或许是刘奭认为石显不同于外朝官吏,自己是他唯一的靠山;又或是他认为石显的过错还达不到自己心中儒家的处罚标准。

宦官擅权后的皇权旁落

随着史高退隐,能和石显一争高下的人消失殆尽。在刘奭的恩宠之下,石显如愿以偿的坐上了中书令的宝座,开始了他的祸国殃民之路。

看着石显如此得宠,不仅是宦官倾附于他,朝臣亦对他争相巴结。石显为了讨好刘奭,选用忠于自己的儒臣。此种风气之下,必是吏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从昭君出塞可窥一二:刘奭看到昭君美貌时,后悔之情溢于言表。随着石显一党的形成,势必会削弱皇权,亦开启了后期的宦官擅权。

朝局不稳埋下社会危机

封建社会奉行重农抑商的国策,要想保证社会稳定,必须遏制土地兼并。汉初以来,用严刑酷法打击豪强兼并土地,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内法外儒”的治国策略。刘奭的重儒轻法,给了豪强可乘之机。

虽然刘奭下令减免赋税,但是因他用人不贤,政策往往流于形式;又受石显等人忽悠,没有人能提出可行之策,导致百姓生活困顿,流离失所。

刘奭如果能坚持汉宣帝的治国之道,也许汉朝不会那么早的被王莽窜政。再次一点,如果他能平衡朝臣势力,也能延长汉朝寿命,只可惜没有如果。

而他重用宦官却为后来埋下隐患:汉成帝用外戚平衡宦官势力,结果得不偿失,开启了外戚和宦官轮流坐庄的模式。在他的影响之下,被汉宣帝看好的刘骜也变得不务正业,加速了汉朝的衰败。也许是胜极而衰,刘奭在不知不觉中把汉朝带上了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