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被连降三级之后是什么表现?他在欢喜什么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伴君如伴虎”,在古代封建王朝,为人臣者最怕触碰“逆鳞”,轻者被贬谪,重者脑袋搬家。不管是哪种情形,他们的仕途将变得黯淡无光,而内心深处多半是伴随着绝望。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万人之上的尊者,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天子”,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掌握生杀大权,言出而法随,帝王拥有天下最好的资源。相对于帝王而言,还有很多文臣武将为百姓排忧解难。
在古代,很多读书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入朝为官,只有做大官才能出人头地,扬眉吐气,为百姓谋取福利。而他们的最高荣誉不是封侯拜相,而是死后可以配享太庙。太庙就是帝王家的庙,这种庙不是用来祭拜神佛菩萨的,而是用来供奉自己的祖先的。配享太庙的人,皇帝也要祭拜的。
既然很多大臣都奢望死后可以配享太庙,那么当自己被贬谪时,总归是高兴不起来吧?然而在康熙年间,却有这样一位官员,被皇帝连贬三级后,不但不伤心,反而很高兴,回到家后还偷偷跟儿子说了8个字,最后果然应验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此人名叫张廷玉,其父是官至宰相的张英。张廷玉参加科考时,一举高中进士,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入值南书房。康熙帝召他至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致仕居家近况。命他赋诗,张廷玉作七言律诗二首,颇得康熙帝称许。当日奉旨侍值南书房,特旨带数珠,著四品官服色,最后一步一步爬上了刑部右侍郎的位置。
张廷玉是一位汉臣,他从小的愿望就是像父亲一样,当一个为百姓做事的好官。在仕途上,由于良好的口碑,深得康熙皇帝的恩宠,加上他的父亲也曾是朝中重臣,自然也得到了额外的照顾。
康熙在位时期,诸位皇子上演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一向低调的皇四子胤禛,在夺嫡事件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
雍正曾说:“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每位新君继承皇位之后,肯定会培植自己的亲信,而对于老臣,大都不会予以重用。但张廷玉则不同,可以说雍正厚遇张廷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康熙为张廷玉量身打造了一个“迂回”策略。
康熙临死前,除了对储君有所希冀之外,还做了一件让很多人不解的事情,那就是突然下旨将张廷玉等几位大臣连贬三级。上面也说了,如果遇到贬官的事情,任何人都会感到绝望,甚至难以接受。但张廷玉可不这样想。
从朝廷大员一下子被开到五品之外,正当大家云里雾里,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得罪了皇帝之时,张廷玉却已经看出了此中玄机,他连忙磕头谢恩,接着心情愉悦地返回家中。
张廷玉回家后不久,康熙皇帝就驾崩了。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回到家中的张廷玉并没有表现出一点不开心,家人本想好好安慰一下张廷玉,可看到他的样子,一点没有悲伤情绪,家里人充满了疑惑。
家里人误以为张廷玉是不是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而表现得不正常。正当大家准备为张廷玉请郎中的时候,张廷玉笑着对儿子说了8个字“为父须待新君赐恩。”家里人这才知道康熙帝的良苦用心。那么,这八个字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不管你以前多么荣耀,做过什么巨大贡献,但那都是上一任皇帝跟前的臣子,新君继位根本不看重这些,只会培养自己的领导班子和团队,所以老臣肯定会受到打压,有些重臣甚至会没有出头之日,与其那样,还不如现在就退居二线等待时机。
另外,康熙的做法很有深意,他是在为雍正留下可用之人,为他打造坚实的班底。在康熙看来,张廷玉是不可多得的忠良,为江山社稷,张廷玉功不可没,并且此人有勇有谋,口碑和人缘都很优秀,所以康熙想要张廷玉继续为雍正所用,所以他运用了皇帝们最常用的“驭下之术”。按照康熙的设计,张廷玉先被贬谪,然后再由雍正将其提拔,这样一来,张廷玉就会效忠于雍正,岂不是两全其美。这么看来,康熙的心理战术不可谓不高!
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唐朝的时候也发生过,李世民临死前就贬了自己最信任的官员,等到儿子李治登基再给他们升官。而张廷玉看穿康熙的心思,后来也被记录在自己的日记《自订年谱》里了。
果不其然,康熙一去世,雍正一上位,就立马重用张廷玉,而且张廷玉的父亲还是雍正的汉人帝师,有这层关系在,张廷玉迅速从五品晋升为一品大员。而张廷玉兢兢业业帮助雍正排忧解难、实现强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清朝鼎盛时期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张廷玉虽然身居高位,但却勤勤恳恳办事,从不抱怨,也因此获得好评无数。
正因此,雍正皇帝驾崩前,特颁诏书,特许张廷玉“配享太庙”,由此,张廷玉成为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可见其受宠程度。
现在可以理解当时张廷玉被贬谪时为何会“不悲反喜”,因为张廷玉早已明了康熙皇帝的用意了。
只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作为三朝元老,雍正皇帝死后,张廷玉并没有受到乾隆的器重,对于雍正给予张廷玉的特殊照顾,也给张廷玉埋下了隐患。更为关键的是,作为老臣的张廷玉,经常看乾隆不顺眼,甚至挤兑皇帝,还是那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伴君如伴虎,所以乾隆心里很不爽,君臣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
以至于到最后,乾隆不但废除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特权,削去他的伯爵,还让他归还生平所受的皇家赏赐。经此打击,这位83岁的老臣晚景坎坷,最后郁郁而终,着实可惜。从位极人臣到被削去官职,无疑,乾隆的做法,也着实让这位三代老臣蒙受极大羞辱,让人慨叹不已。
回头想想,康熙皇帝的用人之术确实高超,他的智慧和权谋确实是很多帝王难以企及的。我们知道,明清时期,庙堂统治者们高傲自大,自恃天朝上国,又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缚,很少有皇帝能够全身心地接受一些西方科学,但康熙就是一个例外,他不但善于学习,而且善于研究,甚至还学会了多国语言。想想大清王朝,如果此后的皇帝,特别是乾隆皇帝,能有康熙一半的智慧和眼界,大清国的结局也许会是另外一幅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