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是怎么发生的 朱允炆削藩为什么会失败了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靖难之役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朱元璋在临死前,为了让皇孙朱允炆坐稳皇位,还留下一道遗嘱: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朱允炆继位后,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自幼喜爱读书的朱允炆,自然深知汉朝时期的“七王之乱”,也明白朱元璋生前分封的25位实权藩王,早晚都会是朝廷心腹大患,重演汉朝时期的“七王之乱”。

于是建文帝朱允炆决定重启削藩一事,在心腹大臣黄子澄提议下,君臣二人决定用武力削藩,在朱允炆继位后,短短一年内,就有五位藩王被削,朱允炆这种武力削藩做法,一下子就引起了藩王的恐慌,为求自保。

众多藩王决定联合起来,抵抗朝廷削藩,这其中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为庞大,燕王朱棣坐拥北方边境,拥兵数十万,虽然众多藩王联合起来,也有几十万兵马,但与朝廷的百万兵马对比,藩王总体实力还是远远不如朝廷。

因此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场藩王之乱,甚至都认为藩王必败无疑,毕竟两者实力悬殊过大。

其中以藩王为首燕王朱棣打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的名号,掀起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战役,史称“靖难之役”。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这场“靖难之役”结束后,胜出的竟然不是建文帝朱允炆,反而是燕王朱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失败?

朝中无人可用

靖难之役爆发时,朝廷已经处于无将可用的状态,这还要从洪武时期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此人疑心病极重,又刚好选定的继承人是皇孙朱允炆,然而朱允炆毕竟年纪太小,朱元璋担心自己的孙子压制不住这些骄兵悍将。

为了让皇孙朱允炆日后坐稳皇位,让朱家江山传承千秋万代,朱元璋在位时,总共策划了两起诛杀开国功臣的大案,分别是蓝玉案和胡惟庸案,这两起案件总共诛杀了数万人。

而能在逃过这两起案件的清洗,要么就是能力不行的草包,本身对朝廷威胁也不大,而这些草包面对常年镇压边境,这种艰苦环境训练出来的藩王精锐大军,自然是难以抵挡。

选对将,用错人

燕王朱棣造反后,朱允炆第一时间就启用了朝廷老将耿炳文,耿炳文是明朝开国功臣,虽然自身能力比不了蓝玉或者徐达这一类将帅,但好在耿炳文作战经验丰富,纵然在面对实力悬殊过大的藩王大军,自身占据优势的情况下。

耿炳文并没有采取激进的做法,反而是采用稳打稳进的打法,面对耿炳文的打法,燕王朱棣只能不断撤退,耿炳文这种打法是稳妥,但也有缺点,那就是所消耗的时间过大。

但朱允炆毕竟还是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就比较容易激进,而且耿炳文这种打法,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成效,所以朱允炆下令换将,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

李景隆出生官宦之家,简称官二代,李景隆这个人不学无术,只会纸上谈兵,多次中伏,让朝廷损失二十多万兵马,导致局势不利于朝廷。

君臣不齐心

在李景隆率领大军,接连失败后,朝廷就已经有不少人生出异心,比如朱允炆曾多次要求地方军队,前来勤王护驾,可负责镇压云南,沐晟领导的30万沐家军,却从未前来勤王护驾,这也给了朱棣可乘之机,导致朱允炆最终兵败自杀。

朱允炆一方面用人不当,再加上君臣不齐心和朝中无人可用,削藩失败自然是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