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临死前为何让一个男人殉葬 此人到底是谁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临终前,为什么点名1个男人陪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735年,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雍正在圆明园病重,此刻他仿佛预料的了自己的结局,往事渐渐,如走马灯一样一幕幕回荡在他的心头。

面对死亡,即使是一代明君的的雍正帝也不得不放下帝王的心术,在走向死亡的路上,他没有过多挣扎,只是他越来越想起自己的父亲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当年仍为硕雍亲王的爱新觉罗·胤禛十分不理解父亲为何曾一度要求那个人为他陪葬,是不是自己没有简在帝心?是不是父亲不喜欢自己?

直到雍正即位之后,他才明白父亲的做法的正确,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成熟的政治家的爱,更加深沉且曲折。”

那么康熙帝为什么一度要求那个人陪葬呢?

1661年,实际年龄只有6岁的玄烨继皇帝位,成为大清国名义上的第四位主人,改年号为康熙。

考虑到他年纪太小,也或许是为了制衡孝庄皇太后,顺治给自己的儿子指定了四位顾命大臣。

成也四顾命大臣,败也四顾命大臣。如果没有四顾命大臣,年仅八岁的小玄烨极有可能被外戚干政,或者被权臣架空。尤其是四顾命大臣之中索尼与鳌拜更是水火不容,大臣之间的相互争斗更有利于康熙掌握皇权。从这一点来看,顺治考虑的还是十分妥当的。

但是,在康熙六年六月,首辅索尼因病去世,同年七月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而当康熙真正亲政后他才发现,首辅索尼看似权力极大,但是他在四顾命大臣中并不是那个专权的权臣,而真正有野心的人则另有其人。

那就是鳌拜,仅仅在康熙刚亲政十天后,鳌拜就矫诏擅杀同为四顾命大臣的苏克萨哈,同时勾结遏必隆把控朝局。康熙想起了“芒刺在背”这个成语,不禁感叹自己终于体会到到汉宣帝的感受了。

此刻的康熙虽有帝王之名,却无帝王之权,政局被牢牢地把控在鳌拜的手中。

这个脸上带着些许“坑印”的年轻帝王,自然不甘于沦为一个只会盖章的傀儡,于是一场专门为鳌拜准备的“布库之戏”拉开了序幕,刀光剑影间鳌拜被逐出了政坛,不久便死于幽禁之地。

这场变故也导致了康熙对臣下的戒备,并大大坚定了了自己为儿子铺平道路的决心。所以公元1722年,康熙下了一道圣旨,内容极其简单,却如平地起惊雷,将仍为硕雍亲王的胤禛和他的舅舅隆科多吓了个半死。

这个诏书的内容是:让康熙身边负责保卫工作的步军统领给康熙皇帝陪葬。

在封建社会皇帝死后陪葬几个人常见不过了,那为什么让这个步军统领陪葬会让当时最有希望继位的胤禛和他的舅舅隆科多如此大惊失色甚至惴惴不安呢?

因为这个步军统领就是隆科多。隆科多不仅仅是康熙的步军统领,还是四阿哥胤禛的头号心腹,为胤禛子在登上皇位当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为什么康熙帝要让隆科多为他殉葬呢?

我们要先了解一下隆科多,还有他背后的佟佳氏。

佟佳·隆科多,是佟佳氏的嫡系子弟,同时是康熙第三位皇后孝懿仁皇后的弟弟,也就是康熙的小舅子。他的职业无论几经变迁都是负责保卫康熙的安全,所以他自然是康熙的心腹,绝对铁杆。

而隆科多的家族“佟佳氏”更是有着“佟半朝”之称,从努尔哈赤开始“自龙兴关外便与爱新觉罗联姻连亲,休戚与共”可以说此时的佟佳氏可谓是鼎盛之至,一直都是有野心的阿哥拉拢的对象。

因为佟佳氏的势力太大了,不说门生故旧满天下,但是在后宫地盘可谓是独占八分。而隆科多作为佟佳氏推出的政治代言人,他的一举一动早就与佟佳氏分不开了。所以当他暗中下注在胤禛身上时康熙就被康熙注意到了。

作为一个猜忌心很强的皇帝,康熙可以允许朝堂上的大臣去对各个阿哥押注,但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近臣去参与到皇子夺嫡当中去。

奈何木已成舟,隆科多早就洗不清自己身上四爷党的烙印了,四阿哥胤禛又是自己中意的皇子,而且佟佳氏早已与爱新觉罗氏绑在了一条船上,动佟佳氏对于大清帝国而言就如同在自己大腿上割肉,所以康熙就巧妙地利用帝王殉葬制度去震慑一下佟佳氏和隆科多。

历史上的种种巧合都与当事人一个又一个想法相碰撞而产生的。所以当佟佳氏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为康熙殉葬的名册上时看似很突兀,实际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皇帝、一个父亲对帝国、对儿子的良苦用心。

那隆科多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康熙皇帝点名让他陪葬呢?这不得不牵扯出一个历史上规模最大,声势最浩荡的皇子夺嫡事件,史称:“九子夺嫡”

序幕的开始总是机缘巧合,公元1675年,御极十五年的康熙决定立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储君,此时的康熙年仅虚岁二十二岁,实际年龄只有二十岁,而胤礽也只有两岁。

两岁的稚子,哪里看得出品行优劣能力强弱呢,于是一场子与子、父与子的冲突不免爆发出来。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没有之一。在着漫长的等待里,太子胤礽即使能力再强,再低调也难免被有心人抓住错处。

太子胤礽有兄弟二十五人,其中不乏有大志者。所以当胤礽被立为皇太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面临着来自兄弟们的明刀暗箭。但是来自兄弟们的相互攻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来自康熙的猜忌。

胤礽与康熙之间的矛盾点就是康熙太能活了,从康熙十四年到康熙五十一年,中间被废了一次,而后又被立,胤礽足足坐了三十六年的太子。

胤礽上面对生性多疑的父皇,下面对各怀鬼胎的兄弟们,母亲早逝得不到后宫的援助,所以当他夜晚靠近康熙的帐篷之时,被理所应当的认为太子要“弑逆”,当胤礽议处户部的一见案子是,也被认为是“在逼迫康熙帝早点让位”。

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来说,最可怕的不是身死国破,而是被自己的儿子架空逼迫禅位。史书如鉴:譬如赵之武灵、唐之明皇。

所以康熙帝说了一句话“欲分朕之权柄,以恣其行事也”。然后就告祭太庙,把胤礽废黜,再为立储。

在此之前的隆科多一直在冷眼旁观皇家事,从未亲自下场表明倾向。可是当太子被废黜后,隆科多敏锐的认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暗中下注给自己的外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四阿哥胤禛。由于他经常陪伴在康熙帝左右,了解了一些康熙帝对于几个皇子的评价,更觉得自己押注的正确。

这位步军统领隆科多,依然尽职尽责的为康熙服务,同时暗中传递消息给胤禛,这使得胤禛在康熙那里占尽先机。其他阿哥失了先手,那么又怎是一向低调且缜密的四阿哥胤禛的对手。

其他的兄弟由于摸不到康熙的心思,纷纷败下阵来,八阿哥本就不被康熙待见,做的越多换来的斥责也而就越多。十四阿哥礼贤下士,被康熙认为“颇有所图”。三阿哥以储君自居更是被康熙所厌恶。

所以一切都在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康熙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胤禛为人谦逊务实低调,正是成为这个国家下一任主人的最佳人选。

可正在隆科多沾沾自喜幻想着新帝登基后自己贵为国舅爷,又是从龙之臣,地位该如何显贵之际。殊不知有一双眼睛也在紧紧的盯着他,那人正是康熙皇帝。

一个连自己亲儿子都能废黜的人,又怎会在意一个为自己看家护院的家奴呢?

可是面对着这个最适合继承大统的儿子,康熙不免有些犹豫,因为隆科多和年羹尧是自己这个儿子夺嫡最大的资本,一个藏在暗中负责京中稳定局势,另一个则在西北负责控制十四阿哥和稳定西北的局面。

所以康熙在奏折的朱批上暗中给他写了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只有不与他人结党,才能保住自己得地位。

康熙与隆科多君臣相得数十年,康熙了解隆科多,也正如隆科多了解康熙。

康熙岁虽然深知隆科多的仍然参与到立储当中去,但是为了胤禛这个继承人,康熙深知,如果敲打过大释放错误信号,会进一步加剧夺嫡的局面,而且严重削弱胤禛的根基,从而使得胤禛难以应对来自兄弟们的攻讦。

所以如何敲打隆科多让康熙伤透了脑子,一方面自己想敲打一下隆科多,另一方面又得让隆科多对胤禛死心塌地,这也是一门学问。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隆科多照常把自己,对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和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祉,还有诸位皇室宗亲部堂大臣的监视报告,放在了康熙的案头,此刻的康熙看完报告,对着隆科多饱含深意的一笑,淡淡的说了一句:“做的很好”。

这一句话隆科多可以理解为皇帝对自己尽职尽责的口头夸奖。可是自己与皇帝朝夕相伴数十年见过无数次皇帝的笑容,可是没有一次像这样意味深长。

这让一向喜欢揣度圣心得隆科多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很快他就将此事抛之脑后,因为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办,那就是康熙皇帝病重。他要忙前忙后的,既保卫康熙的安全,同时还为胤禛传递消息。

看着忙的不可开交的隆科多,窝在病榻上的康熙思量了一番,在那个决定很多人生命的册子上加了几笔“佟佳·隆科多”。那个册子是决定陪葬的诏书。

当胤禛得知此事后,犹如耳边响起了炸雷,连忙以探病的名头去康熙那里为隆科多求情,当胤禛跪下求情哭的痛哭流涕的时候,康熙帝没有过多言语,只是笑着望向胤禛,托着病体的康熙此刻已经无法做过多的举动,只是把扬起的手缓缓地放了下来。示意结束这场谈话,胤禛心怀惴惴的退了出去。

一夜过后,隆科多不仅从陪葬名单上被剔除,还加官进爵,成了雍正的顾命大臣,负责为胤禛的继位扫除障碍。

那么康熙如果决意要杀隆科多的时,直接下旨诛杀岂不更方便,为什么要弯弯绕绕那么长呢?

总结应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佟佳氏势力本身就大,而且隆科多又是胤禛的舅舅,如果让隆科多轻易的就押注成功的话,日后必然滋生骄横之心,届时康熙早已魂归白山黑水间,面对这个“怀威不怀德”的隆科多,将无人克制,会给自己的继承人带来很大的麻烦。

第二个原因是对康熙自己而言,隆科多知道了自己太多的不能为世人所知的事情,比如幽禁十三阿哥,监视废太子和大阿哥的事情。

作为一个帝王派人监视自己的儿子传出去将是莫大的皇室丑闻,有损于圣祖康熙帝的圣名。

第三个原因就是康熙不仅仅是一个帝王,他还是一个父亲,虽然他从小没有受到自己父亲的爱护和关怀,与亲生母亲更是见了寥寥数面。

但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经历了自己儿子的自相残杀,他也会深感身心疲倦,所以他不能直接诛杀隆科多,因为这样自己死后会让京城不再控制于胤禛的手中,会引起自己儿子更加剧烈的残杀。

所以康熙为了自己的儿子,他不得不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去让隆科多感激雍正,对雍正死心塌地的效忠。因为一个人只有在死亡的边缘迂回的时候,才会懂得生的可贵,同时也会万分感激那个拉自己走出深渊的人。

当康熙帝最后一次望向人间或许想了很多,他或许想了培养他长大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或许也想了自己没有见过几面的母亲孝康章皇太后,或许想了不甚待见自己的父亲顺治皇帝,也或许想了自己的敌人鳌拜、噶尔丹、吴三桂等……

但是他一定想了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胤禛,对于这个儿子,他倾注的感情未必有对胤礽那样浓烈,但是他对胤禛的期望一定最高。

所以当雍正每每回想起那次决定自己命运的危机,都会想到父亲嘴角那抹意味深长的笑,那只是放下帝王身份的一个父亲对自己孩子的赞许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