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敢犯颜直谏,唐太宗为什么不杀魏征?
知秀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魏征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是我国历史上一对君臣合作的典范,唐太宗善用人,在历史上是一个从谏如流的明君,而魏征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
在我们的印象中,唐太宗与魏征的和睦关系,大概堪比三国时期刘备与诸葛亮一样完美,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准确的说,魏征作为昔日太子李建成的属官,面对新君唐太宗,敢于直言进谏,并获得唐太宗的赏识后,辅佐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盛世,堪称是一代名相。
但是,笔者今天提出了标题上的三个问题,欢迎读者读后共同探究一下这三个答案。
一、唐太宗为何不杀魏征?
当玄武门之变爆发后,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被射杀后,唐太宗赦免了太子一党的大部分人,当初积极劝说李建成对李世民先下手的魏征也在赦免之列。
唐太宗继位后,还专门把魏征带到面前质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征,并让魏征当了个詹事主簿,这个职位也仅仅是一个七品官职,之后才又逐渐提拔的魏征。
其实唐太宗这样做并非是宽宏大量,关键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唐太宗怕追究太子余党,打击面太广,不利于自己刚刚登基称帝的政局稳定;
2、魏征虽然是太子属官,但同样也是李渊的臣子,唐太宗多少也得给自己父皇留点面子;
3、唐太宗让这些原太子属官继续任职,但又不给其执掌实权,这样做既无危害,又有利于分化太子旧部,还能为自己留下个好名声,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魏征为何敢犯颜直谏?
魏征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谏官,屡次对唐太宗犯颜直谏,最后还都安然无恙,让这一对君臣在历史上互相都留下了美名,那么,魏征为何敢于这样做呢?
其实,魏征之所以敢于面对唐太宗进行直谏,恰恰是魏征转守为攻,以求自保的韬晦之计。
魏征知道,自己之前一直是唐太宗的政敌,他在新政权中势力孤单,很容易遭受其他大臣的谗言和不测。
后来,魏征看到唐太宗有做明君的想法,故而越是在人多的场合,魏征就越敢给唐太宗提意见,力图以犯颜直谏而名垂青史。
魏征也确实向唐太宗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比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等等。
在贞观十三年(639年),魏征还向唐太宗提出了批评,说他不像贞观初年那样能坚持勤俭朴素,那样体恤百姓,那样虚心听取意见了。而唐太宗听后也明确地表示接受魏征的批评。
三、历史上这一对有名的君臣果真同心同德吗?
唐太宗虽然成全了魏征“犯颜直谏”的美名,也为自己留下了“从谏如流”的好名声,可是,唐太宗一旦有机会,还是要给魏征一点颜色看看。
由于魏征的刚正,有人诬陷魏征“阿党亲戚”,唐太宗马上就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处,结果自然是子虚乌有。
但是,温彦博却做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
唐太宗得到这个结论,不仅不为魏征主持公道,反而支持了温彦博的做法,这不得不说,在唐太宗的心里,对魏征多少还是有点小心思的。
当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虽然当着众臣的面进行了一番感慨,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可是,在魏征死后不久,因他生前推荐的两个人犯了事,唐太宗竟然迁怒于魏征,不仅派人毁掉了自己为魏征写的碑文,还取消了衡山公主(后来又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看完这些,这一对君臣,在世时真的是同心同德吗?
最后,来看看清代文学批评家袁枚(1716-1798年)对唐太宗与魏征作出的一番评论:
“才智之士,非贤臣也。...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知其说之可以行,即不行亦无害,则谏。知其说之必不行,而又犯上所忌,则不谏。其谏太宗之心,即其谏建成之心矣。女之四嫁,而以克家称者也,谥之曰贞,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