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杨”之一的杨荣,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杨荣,接下来听听知秀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他是大明朝最顺风顺水的官员,一生中只有高升和被封赏,从没被贬,从没被锦衣卫找过茬,从没下过诏狱。
他是大明朝的军事战略家、边防规划者,朝廷要和北边的蒙古人打仗了,皇帝出征总是带上他;地方上有盗匪造反了,也总是找他来解决。
伴君如伴虎,对他来说根本没有的事儿,他总能让皇帝开心接受他的建议,而同时在朝做官的某兵部尚书,因为害怕皇帝生气,竟然自杀了。
他就是大明王朝最著名的三驾马车“三杨”之一的杨荣。
杨荣一路高升的职业生涯,还得从靖难之役中朱棣进入南京城说起。历史的巨变,对一些人来说是灾难,对一些人来说则是难得的机遇,年轻的杨荣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建文四年(1402),朱棣赶跑了侄子朱允炆,志得意满地骑马进入南京城,直奔皇宫而去,毕竟皇帝的宝座可以降服任何心高气傲的人。突然,有个人冲出来,拦住正在骑马的朱棣,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呢,还是先即位?”朱棣是个聪明人,立刻明白了,马上调转马头去拜谒太祖陵。因为如果朱棣先即位的话,就坐实了朱棣篡权的传闻,朱棣的政权就不具备合法性。
这个人就是杨荣,时年30岁。他的这种战略眼光,让朱棣对他另眼相看,从此受到重用。
两宋以来,武将不受重视,但边疆少数民族的力量却纷纷异军突起,边境不宁,战乱频仍,一大批文人承担起了武将的责任,带兵打仗成为常态。明朝也是如此,名将不多,而且职位不高,文人出征,带兵打仗却成为历史上的一抹亮色。
杨荣从小就聪明、机警,善于谋断,分析能力极强。朱棣刚即位那年,一天晚上,收到宁夏的传报,说是宁夏被外敌包围,需要朝廷救急。当时文渊阁值班的七个人,只剩下杨荣一人在阁内工作。朱棣把宁夏来的奏折递给杨荣看,征询他的意见。杨荣略一思索,对朱棣说:“宁夏城墙坚固,人人善战,这个奏折已经发出来十几天了,我相信现在宁夏之围已经解决了,朝廷无须派兵。”果然,到了半夜,朱棣就收到了宁夏之围已解的奏折。朱棣对杨荣的谋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大为赞赏。
其实杨荣这么强大的谋断能力、分析能力,是在他博闻强记、日常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他从来不错过任何一个学习和积累的机会。永乐五年(1407),朱棣派杨荣到甘肃管理军务,那时候甘肃、宁夏等地,都是朝廷对抗蒙元残余势力的前线,局势向来紧张。杨荣在去甘肃的路上,可没闲着,“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完全是一个军事战略家在做的事情:考察山川地理、军民人口、防御城堡等,天、地、人的情况,尽在掌握。到了宁夏后,很快就把复杂、繁杂的军务处理完毕。回来后,向朱棣报告一路上的情况。朱棣常年在北方征战,他明白这份报告的重要性。本来是派杨荣去解决宁夏军务问题的,没想到杨荣不仅顺利且及极有效率地解决了宁夏军务问题,而且还能提供这么重要的军事报告,这才是真正的能臣。朱棣大悦,亲自切西瓜给杨荣吃。
自永乐八年(1410)起,朱棣北征,每次都带着杨荣,作为自己最为信任的智囊,有什么事情都找杨荣商量,每次也都满意而归。最后一次北征,阿鲁台又是无影无踪,大军陷入困境中,军中粮草短缺,朱棣也身患重病。朱棣问诸大臣:“是继续北征还是返回北京?”诸大臣向来知道朱棣独断专行,一言不合,就是暴脾气,因此都低着头,一副恭顺谨慎的样子,不敢回答。杨荣站出来,镇定自若,说应该班师,然后一一叙说班师的理由。朱棣频频点头,然后宣布班师。
杨荣还是一个感恩、讲方法、讲义气的人。
建文元年(1399),户部侍郎夏原吉到福建视学,正遇上杨荣为同学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非常赏识杨荣,杨荣也大为感动,从此他把对夏原吉的感激记在心里。同年,杨荣乡试考了第一名。
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又想北征。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人一起讨论,都觉得目前民生艰难,国力不足,不宜出兵。朱棣召见方宾,问他出征的意见。方宾极力说不可。朱棣很不高兴,又召见夏原吉,询问边防储备情况。夏原吉说,连年出兵,军马储备损失十之八九,再加上灾荒不断,现在是内外交困。朱棣继续召见吴中。吴中也反对出兵。朱棣勃然大怒,将夏原吉下狱,派人抄夏原吉的家;方宾恐惧,自杀而亡。此时的朱棣似乎癫狂症发作,继续整顿文官集团,不少人相继被关进监狱。夏原吉也有被杀的危险。朝中官员唯有面面相觑,不敢发言。杨荣挺身而出,面谏朱棣,例数夏原吉的功劳。朱棣总算放了夏原吉一马,没有判他死罪。据说朱棣在最后一次北征返程中,驻扎在榆木川,临死之前说,夏原吉爱我。
杨荣是一个进谏讲方法的人,不像古大臣那样去硬刚君主,弄得君主很没面子。杨荣从不去硬刚朱棣,他说:“侍奉君主有是侍奉君主的礼节,向君上进谏有进谏的方法,如果因为性格刚直而让君王大怒,惹下祸患,我坚决不做。”当时的名臣李时勉得以不死、都御史刘观被免戍边,都是杨荣进谏朱棣的结果。杨荣善于抓住朱棣的小心思,每次都说到朱棣的心坎里。朱棣很威严,脾气又很暴躁,与诸大臣议事时,事情常不能决,因此经常发怒。但是杨荣一到,朱棣就很开心,“辄为霁颜,事亦遂决”。
自古文人相轻,但杨荣却很讲义气,在同事落难时,勇敢搭救。有一次,朱棣北征,行军速度很快。这可苦了随行的一帮文人官员,他们的骑马速度相当慢。在大军经过凌霄峰时,内阁三大臣金幼孜、胡广、杨荣和工部侍郎金纯落在大军后面。当时是初春,天气寒冷,身上又没有带食物,必须尽快找到大部队,才有饭吃,而且鞑靼人四处出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金幼孜不堪颠簸,从马上摔下来。胡广、金纯看都不看一眼,继续催马赶路。杨荣下马,把金幼孜扶上马,陪着他一起走,一路上多次帮扶金幼孜。后来这事儿被朱棣知道了,朱棣更加信任杨荣。
从建文四二年(1400)进士及第起,一直到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杨荣的职业生涯是这样走过的:建文帝朱允炆时: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时: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明仁宗朱高炽时: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明宣宗朱瞻基时:晋升少傅;明英宗朱祁镇时:晋升少师。正统五年(1400)病逝,年70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这样的职业生涯履历,看起来很完美,但谥号“文敏”似乎暴露了时人对他的评价并不太高,这应该是古人相当苛刻的道德标准,因为杨荣也是一个不拘小节,经常呼朋唤友大宴宾客,又偶尔收个小贿赂的人。似乎,这才是真性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