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韩淑妃是什么人?50多岁被石敬瑭当美人献给契丹王

很多人都不了解韩淑妃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韩淑妃,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嫡妻,祖籍晋阳,父亲是宣武节度使韩逵,祖上也是多任高官,堪称系出名门。

韩淑妃,名情,字静娥,从小就是个可爱萌娃。长得特别漂亮,嘴巴还特别甜,以至于晋王李克用率军路过晋阳时,到韩家休息。韩逵举办盛宴好生款待,席间这个才4、5岁的小女孩,围绕在大人身前,时而嫣儿一笑,时而调皮取闹,惹得在座的大人开怀大笑。

当时李克用就跟韩逵开了句玩笑:你家这个闺女和我家亚子(李存勖小名),倒是很般配。韩逵当然是想巴结李克用的,立刻就让韩情跪拜晋王。于是乎一场娃娃亲就这么定下了。

李克用言而有信,等到两个孩子长到了十多岁时,就安排自己的儿子李存勖娶了她。

她13岁那年嫁给了时任晋王世子的李存勖,作为他明媒正娶的嫡室正妻,本该是夫妻恩爱,情投意合的生活,可是李存勖是个好武之人,看不上儿女情长。十几岁真是小公鸡头的年龄,整日跟着父亲身后,四处征战,沙场杀敌。

于是韩情也只好留在家中,跟婆婆曹夫人相伴,她越来越漂亮,性格端庄贞静,一切朝着晋王世子妃的身份去培养。

嫁过来半年之后,韩情只见过李存勖两面,新婚时她年纪尚幼,甚至还没有圆房。本以为这一次公公和丈夫打了胜仗凯旋而归,她可以见到朝思夜想的夫君了。没想到,两人回来时一脸沉重,虽说是打了胜仗。原来李克用手下失去了一员大将伊广。这位陪伴他出生入死多年的战友,在临死前将妻儿托付,李克用信守诺言,就提出让自己12岁的儿子李存勖娶了伊广的女儿

对韩情来说,第三次见到丈夫的面,居然是看着他迎娶侧室。不过谁让韩情出生大户人家呢,她必须做一个宽容大度的正妻。她不得不接受了这个比自己还大了两岁的“妹妹”,姐妹二人共同伺候夫君。

伊氏刚来晋王府,因为父亲去世,她一直落落寡欢,生性是一个淡薄之人,根本对名份毫不在意,几次都跟韩情透露出想要出家为尼的想法,韩情只能耐心劝慰开导她。但是相安无事的生活并没有过多久。

李存勖17岁那一年,他按照惯例,带着两位夫人到母亲曹夫人府中请安,那天曹夫人高兴,设宴款待,席间叫她的侍女刘玉娘,吹笙助兴。当李存勖看到刘玉娘的第一眼,就被她深深吸引,完全忽视了身边两位妻子的存在,直接跟母亲讨了这个侍女,带回去纳为侍妾。

围绕在李存勖身边的,主要有这三个女人,正妻韩情端庄贤良,侧室伊氏生性淡泊,而侍妾刘玉娘则生的狐媚妖艳,更擅长歌舞,把李存勖迷得七荤八素,根本就忘记了还有其他两位先过门的妻子。

李存勖很长时间都在刘玉娘房中过夜,即使她怀孕后,也不见他雨露均沾。韩情就觉得这很不合体统,想联合伊氏给刘玉娘一点颜色看看。等到李存勖又一次外出打仗时,韩情以正妻身份训诫刘玉娘魅惑世子,结果她派了心腹仆人给在军营中的李存勖送信,说大夫人二夫人要害死她。

李存勖立刻派人将刘玉娘接到军营,从那以后即使行军打仗也将她带在身边,生怕受到欺负。不仅如此,李存勖回到府中,直接将韩夫人和伊夫人,各自责罚。从此刘玉娘愈发骄横跋扈,完全不把两位夫人看在眼里。刘玉娘接二连三给李存勖生下三子儿女,让他开心坏了。

到了923年四月,后唐建立,38岁的李存勖称帝,他要立给自己生下长子的刘玉娘为皇后,但是众大臣都认为这不符合礼制。韩氏才是嫡妻,才有被册封为皇后的资格。但李存勖偏爱刘玉娘,没有办法,最后还是力排众议让真爱做了皇后。

也算好景不长,刘玉娘仅仅做了三年皇后,而且是贪财如命祸害忠良的坏名声,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中箭身亡,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刘玉娘生的儿子陆续被杀害处死,自己也被新皇帝赐死。

李嗣源遣散了李存勖的其他夫人,让韩夫人和伊氏搬到晋阳附近居住,给她们修建了宅院,一人一院,各自配有四名仆人,也当养老了此余生。

平静地生活了10年,到了936年,后唐末帝李从珂,派大将张敬达征讨拥兵晋阳的石敬瑭。眼看着打不过的石敬瑭向契丹乞降,于是耶律德光亲率大军南下。屯兵在前线,没有立刻救援行动。

此时的石敬瑭也不知道,起了什么心思,他想邀功,派使臣禀告耶律德光,李存勖的两位后妃就在他手中,要敬献给耶律爸爸。使臣提醒他说两位皇妃都年过半百啦,耶律爸爸这么年轻,是不会看上两个老妇人的。

石敬瑭眼珠子一转,找画师给她们画像,但是要画得年轻漂亮,并且吹嘘韩情是“晋阳两千年以来最美的女人”。

经过美颜的画像送到耶律德光手中,他也看入迷了,大手一挥,出兵援救石敬瑭,打败后唐军队,收编燕云十六州,同时将两位后妃带走,送到了怀州。结果耶律见到真人时,大吃一惊,明明年过半百的夫人,依然容颜瑰丽,气质高雅,他提出纳妃,但韩夫人抵死不从。

最后耶律无法,只好将她送到母亲述律太后府中。因为韩情知书达理,才学渊博,经常给述律太后讲解中原风土人情,逸闻趣事,所以这两人竟然成了好闺蜜。

三年后,韩情病逝,述律太后十分悲伤失去这位好闺蜜,将她安葬在重牛寺,接受祭奠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