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为何能同时进入文武二庙?他有哪些卓越的贡献?

杜预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

文庙和武庙是历代中国王朝为纪念对社稷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而建立起来的纪念场所,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和武将们追求的最高精神归宿。最先进入文庙包括孔子、孟子、孔子徒弟中颜渊为首的"十哲"等,能够进入文庙是历代文人的最高荣誉。武庙中配享的有姜子牙、张良、白起、韩信、关云长等人,能够进武庙也是历代名将奋斗的最高目标。

按照这样高的规格,只要能进一个庙就已算得上是古代历史上的巨擘,而同时能配享两个庙的,史上则少之又少,迄今为止,只有一人,他就是晋朝的名臣杜预。那么,为什么在今人看来并不是特别出名的杜预,能够同时进入文武二庙,他又做出过哪些卓著的贡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生名门,文武双全。

杜预在三国时期不是特别有名,后世对这个人的关注得也不是特别多,可以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伟人。在三国鼎立的后期,实力最强的曹魏政权被司马昭所掌控,因此开始了天下一统的征程,而此时的杜预开始崭露头角。

他祖上三代都在朝堂为官,但他并非是普通官宦之后,有自己的学识和远见。其祖父杜畿曹魏时期有名的文臣,曾任河东太守之职位,然而因其作为一名汉朝旧臣,且与荀彧等同僚关系密切,所以,在朝堂上,并未与曹操走得很近,也没有得到重任。到曹丕执政时期,被启用,并委以重任,曾担任尚书之职,在任期间曾为曹丕屡立大功,他死后,曹丕追封他太仆,谥号"戴侯"。

杜预父亲叫杜恕,在曹丕执政期间一直未当官,直至明帝曹叡执政时才出仕。当时杜恕性格十分正直、忠肝义胆,和朝堂上的重臣没有处理好关系,最后被人诬陷,在发配的路上病死。杜预出仕实在司马昭执政时期,他当时的出色才干被朝堂的当权者所看中,并在后来娶了司马昭之妹为妻,从而成为司马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可谓是文武双全,先后深度参与了平蜀、灭吴等重要战役,此外,在救灾、治水等民生工程方面也斐然。

力主灭吴,统一天下。

公元278年冬,杜预开始担任荆州都督,管理地方军事,通过他长期细致的军情探查和调研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东吴政权已经出现衰败之相,变得不堪一击,而此时正是灭吴的最佳时机。于是杜预立即汇报司马炎,晓以利弊,结果司马炎却瞻前顾后,被朝中大臣反对后,更加犹豫不定,因为大多数人看来,在东吴境内几乎所有的平民和大族都是拥戴孙氏政权的,他们也已经掌管江东有数十年之久了。

然而,就在此时,唯一可以委以征战大任的荆州前敌主帅羊祜突然病危,临终前向司马炎推荐可以接替他的人就是杜预。司马炎再三考虑后,终于决定把主帅的位子交给杜预。公元279年,杜预手握着20万的军队大权,开始谋划讨伐东吴的计划,进军策略方面,他经过思考决定分六路开赴,水路和陆路同时出兵,相互配合,其中由琅琊王司马伷任东路军统领,豫州刺史王戎任中路军统领,胡奋任南路军统领。

此后又经过了一年多备战和操练,终于在公元280年,晋军在杜预的号令下,一路南下攻伐东吴、势如不可当,而东吴军队却一路吃败仗,最后终以东吴战败被灭而告终。灭吴之战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最终结束了长期以来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当时晋朝一统天下的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西晋灭吴、统一中原之后,杜预也因此被封为当阳县侯。

济民有方,政绩斐然。

杜预除了在晋朝一统天下方面武功卓著,在文治方面的政绩也毫不逊色。公元278年秋,兖豫各州郡暴雨连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洪涝灾害,晋武帝多次向朝堂问对策,杜预曾经两次向武帝上书其抗灾计划(其奏章记录于晋书中)。他经过对灾情细致的调研,对灾害原因进行深刻地分析,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能够解决危机的救灾对策。

在奏章他认为,造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水利设施(陂堨)年久失修、粗放滥垦和火耕水耨等原因造成的,他还建议将政府管理的不耕的种牛租给灾民。他还对政府办事低效的情况进行了剖析,甚至批评个别部门、官员相互推诿扯皮,彼此争利,导致很多赈灾救灾的工作无法有效实施。他的这些中肯的建议得到了司马炎重视和肯定,最后得以付诸实施,取得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

此外,他又被派去镇守襄阳。在任职期间他一方面始终不忘增加国防力量,加强对军队的规范管理和训练,为社会安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他还注重兴修水利,不仅修整可利用的历代旧河渠,还把、的水源引入农田,惠及周边一万顷农田。另外,他又组织开凿从仰口至巴陵的一万里的运河,打通夏水、沅水和湘水,不仅改造荆州地区的漕运,还解决长江每年的泄洪难题。他也因心中有民、政绩斐然,被当地百姓称为"杜父"。

结语:

纵观杜预一生的贡献,可以用文韬武略这样来评价。首先出身名臣之家,具有渊博的学识和远大的理想,入仕后观察细微,抓住东吴衰败的迹象,主导并实施了灭吴的计划,最终推动了天下一统之局面。在文治方面,曾提出有效的救灾方略被当政者采纳,后期治理荆州的水利,利民于后世,被百姓拥戴为"杜父"。然而,这样的功绩却一直保持低调而不为后人所周知,这也值得今人深思。

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几方面启示:第一、要善于观察与研究,择机而动。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杜预的洞察和远见,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调研和分析后得出的,同时一定要抓住重大事件的机遇,坚持到底才能有所作为。第二、要始终心系于民,谋长远之利。杜预能够配享二庙,与其始终心怀后世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工作组织的日常管理中,要始终坚持利他原则,尽量关照每个人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