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韦皋,他的一生都有哪些成就?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韦皋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在金庸先生大作《鹿鼎记》中,钦差大臣韦小宝巡视扬州,知府吴之荣设了一个"簪花宴"宴请韦小宝。席间那些地方大员对韦小宝阿谀奉承,将韦小宝说成是唐朝的"韦忠武王"之后,给韦小宝脸上大大的贴了金。这位"韦忠武王"就是出镇西川二十余年,联合南诏抗击吐蕃的节度使韦皋。他出镇西川时,大力发展西川的经济文化,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使西川成为唐朝的西南屏障。

一、西川其地

唐朝开元初年,在全国设十道节度使,其中陇右、剑南、河西三道均担负着防御吐蕃的重任。剑南节度使领益、彭、绵、荣、泸等二十五州,且毗邻南诏国,是执行唐朝"扶持南诏,掣肘吐蕃"的关键地区。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惶逃往成都,唐肃宗继位,并向回纥借兵,逐渐挽回了战场上的颓势。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唐肃宗将剑南道一分为二,设立东、西川两节度使,西川节度使领益州、彭州等十八州,相当于今天的成都平原及以西地区。其后在唐代宗时,又把巴州、蓬州等九个州郡划给西川,使得西川节度使的辖区与吐蕃直接接壤。

西川在安史之乱中受到的影响不大,所以户口数很多。在唐朝初年,整个剑南道共有六十二万户,两百八十余万人,约占大唐总人口的两成,是唐朝各道中人口最多的。经过唐朝多年的发展,剑南地区人口增长很快,而且安史之乱中,很多中原地区的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往四川,所以即使后来分成东、西二川之后,西川仍有五十七万户,两百余万人。

西川节度使麾下的军队,主要是以在当地招募为主。唐朝时的川军,以防守见长,军队总数不多。比如西川的骑兵在唐末高骈任节度使时也仅有五千之众,中唐时常设的骑兵不超过三千人。西川诸州中,除了成都和彭州之外,都比较偏僻,经济不发达,所以无法供养大量军队,这使得西川在与吐蕃的战斗中,经常损兵折将,难有作为。

唐朝设置西川节度使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抵御吐蕃人的进攻,保护边疆的安宁,同时发展西川的经济,为朝廷提供税收。因此东、西川在统治者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非德才兼备之人不可镇蜀"也成为统治者的常识。

唐朝的节度使"总掌军旅,颛诛杀。赐双旌双节",权力极大。西川又是天险之地和天府之国,易守难攻,杨国忠便曾在此经营多年,安史叛军兵临长安之时,唐玄宗的出逃目的地也是蜀地,可见蜀地在统治者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二、韦皋其人

韦皋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出生于长安下属的万年县,是唐朝著名门阀世家京兆韦氏的子弟,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也为他的出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宗宝应二年,十九岁的韦皋以"声嘉美、博诸艺"的才能和良好的出身,成为唐朝的郎官,正式步入仕途。

京兆韦氏是唐朝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唐朝韦家出了20位宰相,影响遍及全国,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有这么强大的家族做后盾,能力极强的韦皋很快得到晋升,担任了监察御史。

唐德宗时,受凤翔节度使张镒举荐,韦皋成为凤翔营田判官,开启了他的从军生涯。泾原兵变时,张镒被凤翔兵马使李楚琳杀害,李楚琳裹挟凤翔镇将领准备投朱泚。韦皋将计就计,假装归顺,设计擒杀了李楚琳的党羽苏玉和云光之,夺取了陇州的控制权,并向吐蕃救援,平定了李楚琳的叛乱。事后韦皋被唐德宗授予奉义军节度使兼陇州刺史,以表彰他的功绩。

韦皋是在原西川节度使张廷赏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情况下,接任西川节度使一职的。这利益于德宗对他的信任,也利益于他和朝臣的良好关系,更利益于韦氏家族的影响力。

在李楚琳之变中,韦皋表现出了对唐室的忠诚,成为天下节帅的榜样。韦皋起于文官,但是在凤翔担任判官期间,主管屯田事务,收效很大,成功的解决了凤翔将士的军需。在李楚琳叛乱时,又能挺身而出,挫败叛将的阴谋,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官员,也得到了德宗的肯定。韦皋又是原西川节度使张廷赏的女婿,张廷赏升任宰相后,对韦皋的举荐不遗余力,且其旧部也都表示出了对韦皋的拥护和欢迎。韦氏家族又在朝中势力很大,很多官员都是韦家的故旧门生,这些人对韦皋都表示出了极大的支持。所以韦皋出镇西川,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事后来看,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韦皋对吐蕃的打击

西川南接南诏,西临吐蕃,境内少数民族众多,社会环境复杂,且民风强悍,没有几分本领,是无法在这里建功立业的。

韦皋来到西川时,面临的局面也很严峻。经过吐蕃多年蚕食,此时西川的西山地区和黎州、泸州的南部都被吐蕃人占领,要想保证西川的安全,就需要制定抗击吐蕃的战略。

初到西川的韦皋对面临的局面也很清楚,他先将西川地区的人事权牢牢抓在手中,对前几任节度使的政策进行梳理,"补前人之漏略,极当时之能事",防止人才流失,保证政策的延续性。

西川是唐朝西南屏障,唐朝统治者需要西川去防御吐蕃,但又不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无法控制的西川。唐朝将剑南道一分为二,也是想让东川和西川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在划分东西川时,将相对比较富庶的成都平原划给了西川,但把西川出川的要道金牛道却划给了东川。金牛道包括其中的剑阁,历来是入川的咽喉和门户,即便西川想要反叛,只要东川能够掌握在朝廷手中,西川便孤立无援,无法持久。更何况西川的物资运输,全部要经过这条金牛道。

韦皋对东西川的唇齿关系看得十分透辙。他到任后,非常注意同东川之间搞好关系,经济上相互支援,在抗击吐蕃的战争中,也与东川紧密配合,相互支援。

韦皋入西川时,西川兵力不足四万,靠这点兵力想制衡吐蕃远远不够。韦皋将目光放在境内的少数民族武装上,对少数民族的酋长极力拉拢,甚至直接收编,任命酋长们担任将领,成为朝廷的正规军。对于一些不愿意加入正规军的少数民族武装,韦皋也很注意同他们的配合,在抗击吐蕃时,与这些少数民族武装协同作战。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韦皋在西川开设了兵器厂,开采北祗铁矿,制造"定秦剑",使得他的军队能够发挥更大的杀伤力。

贞元五年,韦皋派使者觐见南诏国王异牟寻,以回鹘人不愿意与唐朝联合抵御吐蕃,最终被吐蕃灭亡的生活实例,向异牟寻指出"云南久为吐蕃屈辱,今不乘此时依大国之势以复怨雪耻,后悔无及矣"。与此同时,争取南诏宰相郑回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贞元九年实现了"南诏请归大国,永为藩国",与南诏缔造了牢固的抗吐蕃联合阵线。

韦皋所处的贞元年间,唐与吐蕃的关系非常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为了做好与吐蕃的战争准备,韦皋开路置驿,打通了四川到云南的两条主要线路,并用武力收服了沿途的少数民族部落,在资州设置安夷军,将吐蕃孤立起来。

贞元十年,吐蕃与回鹘爆发战争,吐蕃要求南诏国发一万精骑参战。南诏国主异牟寻与韦皋设计,趁吐蕃主力调往北庭战场时,从背后袭击吐蕃,斩首二千八百级,取得了铁桥等十六座城镇,并夺走了吐蕃的盐场。许多原本依附吐蕃的部落也纷纷降唐,向韦皋投降,吐蕃国南道节度使管辖的地区濒临瓦解。

贞元十七年,韦皋联合南诏国及西南诸酋长,分兵九路,破吐蕃兵十六万之众,拔吐蕃国七座城池,斩首万余级,使得吐蕃不得不向唐朝求和。贞元十九年,唐与吐蕃关闭了多年的和谈大门再一次被重新打开,其中韦皋居功至伟。

四、韦皋的治边策略

古代西南地区交通不发达,仅有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金牛道和米仓道等几条主要道路与中原地区连接,大多数地区山高地僻,处在封闭或者半封闭状态,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后,"开清溪道以通群蛮,使由蜀入贡",接着又开凿了石门路,使得雅州、清溪关、通海、宜宾馆、威宁等地也有了进入中原地区的通道,改变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他开凿的清溪道仍是今天川滇的主要交通线,可以从云南出发,经攀枝花、会理、雅安、邛崃直达成都,大大方便了西南地区人民的出行的。

西川拥有成都平原这样的天府之地,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山林泽渔,园菜果瓜靡不有焉",又有都江堰这样的水利枢纽,特产比较丰富。韦皋在任时,大力推广水稻的间作和复种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西川地区的粮食产量,使得成都平原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能够满足西川人民的需要,还能支援其他地区。他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给少数民族群众发放粮食种子,将官府的耕牛无偿提供给少数民族农民使用,并教导他们种植茶叶和橘子、荔枝等经济作物。在韦皋的推动下,西川地区所产的蜀茶"南走北越,北临五湖,岁产数百万斤",大大推动了西川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川地区是中国丝绸的发源地之一,成都的蜀锦早在战国时就闻名天下。蜀锦质地厚重,艳美华丽,历代一直都是贡品。韦皋镇蜀时,大力支持发展丝织业,使得成都很快恢复了每年进贡春彩十万匹的能力。在士兵婚丧之时,韦皋都以蜀锦织成的新服赏赐给士兵,用这种奖励行动去刺激丝织业的发展。

韦皋还对西川的商业进行了规划,一方面为商人们开辟商道,另一方面鼓励全国的商人来蜀进行贸易。韦皋镇蜀时,西川的丝织品、茶叶、药材既可以通过北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销往西域,又能通过南丝绸之路销往印度和南亚地区。

韦皋久居成都,对成都的经济发展也尽心尽力,在成都万里桥成立了南市,将这里发展成商业中心。这里正月有灯市,二用有花市,三月有蚕市,四月有锦市,使成都成为仅次于长安、洛阳的新一线城市,与扬州并称商业之都,有"扬一益二"之誉。

韦皋出身名门,文化素质很高,也很注意选拔人材。他的西川幕府中,有不少才能之士,形成了一个领导西南地区的精英团队。其中著名的文人有房式、独孤密、段文昌、郗士美等人,这些人都是后来中晚唐政坛的名人。其中段文昌、房式都担任过宰相,独孤密、王纬、许孟容也都担任过刺史或者节度使。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与韦皋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号为"女校书"。她早年丧父,迫于生计,委身于成都的教坊之中。她在一次酒宴中与韦皋相识,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提笔写就《谒巫山庙》:"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看罢,拍案叫绝,从此薛涛成为韦皋的红颜知己。韦皋经常将薛涛接入府中,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薛涛写出的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大为叹服,上书请朝廷任命薛涛为"校书郎",虽然因为历史上没有过女子担任过校书郎一职,未能得到朝廷的批准,但这段千古佳话却被流传至今。

西川在韦皋的领导下,扭转了人们心目中"边瘅之地"的印象,呈现出一派生机。以韦皋为首的精英领导班子为优秀人才提供了实现抱负的舞台,带动了西川的文化、经济向前发展,实现了与西南少数民族群众的和平共处,加强了与南诏国的关系,达成了韦皋"西川大治"的理想。

五、韦皋的成就

韦皋坐镇西川二十余年,将西川经营成唐朝的战略大后方和西南屏障。他一方面加强西川地区的防御,另一方面采取联合南诏,遏制吐蕃的手段,使得唐朝"北守南攻"的战略意图得到了实现。韦皋在西川极大的削弱了吐蕃对唐朝的军事威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成功的解决了西川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解决了西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并为唐朝中央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税赋,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正常运作。在中晚唐那个藩镇割据、军阀倍出的年代,尤为难得和可贵。

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韦皋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唐宪宗为之辍朝五日,追赠韦皋为太师,谥号"忠武"。"忠武"这个谥号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对武将最高的褒奖,也是对武将最大的荣耀。诸葛亮、郭子仪的谥号也是"忠武",可见唐朝政府对韦皋治蜀功绩的肯定。唐宪宗亲自下诏,称韦皋"功烈为西南剧",宋朝史学大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韦皋的评价是:"在蜀二十一年,士卒乐为之用,服南诏,摧吐蕃。府库既实,时宽其民,蜀人服其智谋而畏其威,至今画像以为土神,家家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