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韩信最早连兵都没有带过 韩信后来是怎么做到一鸣惊人的

对韩信带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前言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些骁勇善战的将领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一类人熟读兵法、阵法,却不能学以致用,战场杀敌,比如战国时期赵括,论口头斗兵法、阵法,几乎没有人比得上他,可一旦被委以重任,却手足无措,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赵国40万降兵被秦军坑杀殆尽。

而还有另外一类人,他们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从小没有接受任何教育,兵法阵法也一窍不通,但是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和实践,被委以重任上战场时却可以大放光彩,比如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便是这种类型的人物。

一鸣惊人的韩信

韩信生于淮阴一个贫穷家庭,平时里只能到别人家讨饭吃,曾经乞食于漂母,还受过胯下之辱,他自己也没接受过什么教育,做生意也不会做,官场门槛也高,在走投无路之下,参了军,到了项梁的军中做了一名士兵,后项梁失败后,转投项羽帐下,项羽让其做了郎中,也就相当于参谋之类的职位,但是韩信也迫切想得到一些功名,于是有机会便向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皆不予采纳,韩信深觉怀才不遇。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韩信迅速从楚军逃出跑到了汉军,因韩信身材雄伟且能言善辩,萧何在与之交谈时很赏识他的才华,于是便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从此开启了韩信的“开挂”人生。

刘邦力排众议,采纳丞相萧何的意见,任命当时无名无份,也没有任何功劳的韩信为大将军,全军上下一片哗然,后刘邦向韩信咨询安国良策,韩信分析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并为刘邦制定了“往西以为根据,东征以定天下”统一方略,韩信此前并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这足以体现出韩信天生的卓越军事才能和分析能力。

汉元年(前206年)十一月,楚汉战争爆发,大将军韩信率领先锋曹参、樊哙利用秦岭栈道,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大败楚军,平定三秦之地,此役也让韩信一战成名。

公元前204年,韩信带兵力2万多人攻打赵国,赵国以20万大军抵抗,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韩信主动将兵阵列在了河边,并派了2000轻骑绕到赵军营地,让士兵将除了盔甲和武器以外的东西全部扔到河里,结果士兵们无不视死如归,以一当十,一举歼灭赵国20万主力大军,斩杀了赵军主将且活捉赵王,这一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

此役韩信先让自己部队陷入不利之境,再利用士兵们“反正都是投河也是死,被敌人杀死也是死,不如死得光荣些”的心理,让每一名士兵都爆发出自己的潜力,视死如归,后韩信对士兵们解释到“兵法曰:置之死地而后生矣!”此役为刘邦最终统一全国,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为西汉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于垓下进行了决战,韩信率军30万将项羽的10万兵力歼灭,项羽最后于乌江边自刎,这也预示着时长4年多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为何韩信能一鸣惊人?

韩信领导的这几场大战全部以胜利告终,直接奠定了西汉建国的基础,但是有人肯定会有疑惑:为什么韩信在入军之前平庸无比,没有体现出任何带兵打仗的天赋,为什么投奔刘邦之后却有全胜的辉煌战绩?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首先,韩信很勤奋

那让我们细细品来,其一,韩信早年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早期投靠项梁项羽也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在兵营中,他凭借自己后天的勤奋,拼命的练习剑法,苦读兵书来弥补自己早年的不足,这也为后面韩信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奠定了基础。

其二,韩信找到了自己的伯乐——刘邦。

韩信在项羽帐下做郎中时,每次建言献策皆得不到采纳,韩信空有一肚子才华却无处施展,知道萧何推荐韩信给刘邦,在交谈中,刘邦深感韩信是个有能力的人,于是给予重任,韩信当然不能辜负刘邦的重托,于是每场战事都十分缜密小心,步步为营。

其三,韩信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

韩信在每次大战前都会做足当地地形、天气、土壤等要素的考察,找到能够利用的任何自然因素,或者避免被敌军用来埋伏,而每次战争之后,尽管是大胜而归,韩信都会对这次战争进行总结,分析不足之处,敌军此次采取的谋略以及如果再遇到相似策略的应对办法。

如此看来,韩信种种的卓越军事才能和学习能力,已经决定了他高出别人一大截的军事天赋,“百战百胜”也不是不可能的。

结语

韩信的一生没有打过败仗,项羽在遇到韩信之前也没有打过败仗,只可惜项王不识才,错失了韩信这么一个军事天才,如果韩信在项羽帐下得到重用,可能会完全改写中国那一段历史。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韩信一辈子用兵如神,深知兵法,百战百胜,深得部下拥戴,可最后因为刘邦想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把韩信的权利剥夺殆尽,无奈之下只能叛变,最终落了个灭三族的下场,实在令人叹息。

参考文献

《后汉书》、《史记》、《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