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连同全家七十多口为什么被处死?真相是什么
李善长连同全家七十多口为什么被处死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知秀网小编告诉你。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小时做过和尚,也当过乞丐,后来在同乡汤和的举荐下,他才进入军营并跟随红巾军头领郭子兴开始了从军生涯。随着一次次的军事行动,朱元璋网罗了不少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的文臣武将到自己麾下,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有徐达、李善长、常遇春、汤和、常茂、刘基、冯胜、邓愈等,甚至还有自己的亲外甥李文忠。在这些文臣武将竭心尽力的辅佐下,朱元璋打败了诸多竞争对手,并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实现了自己当皇帝的梦想,成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不过,江山已定的朱元璋却一次次的大开杀戒,除掉了一大半的开国功臣,为此受牵连而丧命的儒士、官宦和百姓达十几万人,这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胡惟庸案”。很多人说朱元璋为人生性多疑、心狠手辣,不过或许从帝王的角度讲,有一些事情的确是不得不做的,比如处死了可以比肩汉代丞相萧何的李善长。
朱元璋当皇帝后,自然会为大明江山的长久发展和子孙后代的未来考虑,本来已经按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原则确立朱标为储君,可哪知朱标英年早逝,于是又按照这一原则将朱标之子朱允炆确立为新的储君。不过,朱允炆虽然聪慧过人,但毕竟年龄尚小,而且性格敦厚善良,又缺乏各种历练,先不说当时大明北部强大的外患,就是这朝廷内部一个个功勋卓著的重臣已然成为了太孙能否坐稳皇位的最大隐患。因此对于朱元璋而言,除掉一切对皇位有威胁的因素自然成了他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自从当了皇帝后就越发的猜忌多疑的一个主要原因。
李善长为人足智多谋,跟随朱元璋东征西伐,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对他称赞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又将后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功劳甚大,应当晋封大国。”因此,在当时的被封公者中,李善长居首,并赐丹书铁券,将他比作汉代时的萧何。可见朱元璋对他的情谊和器重。
不过,《明史·李善长传》中形容他“外宽和,内多忮刻”,忮刻就是嫉妒刻薄,意思就是李善长的为人看着宽容亲和,实际上嫉妒刻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身为皇帝的朱元璋猜忌多疑、心狠手辣,而这李善长身为一代谋士,跟随朱元璋多年,理应对他的性格了如指掌,但后来他自己做的事情真可谓是作死之举。李善长是淮西人,而他的最大劲敌刘基是浙东人,当时李善长身为左丞相,为了维护自身和同乡的利益,一手将胡惟庸提拔上来,以致日后自己被迫解官养老后胡惟庸爬上了左丞相一职,并设计将刘基毒杀。随着胡惟庸的一步步高升,在李善长的默许下,胡惟庸等人拉帮结派、排除异己,逐渐形成了势力强大的淮西派。其实对于淮西派的做大朱元璋应该心知肚明,而这也自然是朱元璋所忌讳的。
后来,虽然李善长解官回家养老,但他毕竟是淮西派的重要大佬,朝中大臣遇事还是喜欢找他商议。多年后,已是左丞相的胡惟庸等人被发现有谋反之嫌,遂被朱元璋铲除,在这一过程中,受牵连被诛杀者达三万多人,朱元璋也因此彻底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当时胡惟庸与李善长还有联姻结亲这层关系,但朱元璋认为一来李善长未必真的与胡惟庸案有关联,二来李善长毕竟在朝中还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朱元璋将此事压了下来,并没有动李善长。其实,如果李善长就此谨慎小心、低调处事,还是很有可能安享晚年的,虽然没有了实际的权利,但毕竟可以保子孙平安。
胡惟庸案五年后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又看在李善长的情面上,下诏免死。但李善长对此没有一点的感激表示,这也难免会让朱元璋心生不满。后来李善长想修建宅院,但出于自己的虚荣心,摆了摆架子,向曾经的部下汤和借兵三百,汤和借故推脱未借,并悄悄地将此事上奏给了朱元璋。这事在朱元璋看来肯定不同寻常,一个解官养老多年的人还可以“调兵”,这事如果不尽早解决,日后恐将成为隐患,朱元璋对李善长也起了杀心。恰巧当时李善长有个亲戚仗着李善长的势力胡作非为伤了人命,被官府抓入大牢,而李善长竟向官府施压要求放人。此事被锦衣卫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怒,与此同时,朝中文武百官也上书参奏李善长,一时之间,李善长成为众矢之的。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下旨将李善长及其全家老小七十多口全部处死,至此,朱元璋与李善长的一世君臣关系至此彻底结束,李善长死时七十六岁。
伴君如伴虎这一道理,身为谋士的李善长理应看得更为透彻才对,但没想到却得到了一个连同全家被处死的结局。同为明朝开国功臣的徐达,处处谨慎小心、低调行事,最终打消了朱元璋对自己的猜忌而得善终;而汤和则是早早认清了形势变化,主动辞职回家养老,反而让朱元璋颇感高兴,最终也得以善终。所以,作为同一个君王的臣属,有的就可以善终,而有的却被灭门,除了君王的性格之外,或许和每一个做臣子的性格也都有着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