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曾国藩和穆彰阿是怎么认识的?穆彰阿为何要推荐曾国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穆彰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1838年,28岁(虚岁)的湖南学子曾国藩,来到京城参加了道光十八年戊戌科会试。这是曾国藩人生中第三次参加会试。前两次会试,曾国藩均名落孙山,失败而归。

这次又将如何呢?

在清朝时期,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三关,关系到万千考生的人生命运。考中了,从此飞黄腾达,青云直上;考不中,就得灰溜溜地回到老家,继续寒窗苦读,等待来年再战。会试的淘汰率很高,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跨过这一关。比曾国藩年轻的左宗棠,3次参加会试均失败,一怒之下不再参考。

曾国藩比左宗棠幸运,他在1838年这次会试中成功通过,考中贡士,并在随后举行的殿试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之后,一甲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的考生,则必须还要参加一场朝考,从中选择优秀成绩进入翰林院。在朝考中,曾国藩又发挥得相当好,取得一等第三名的好成绩。道光皇帝在审卷时,很欣赏曾国藩的文章,将第三名改为第二名,于是曾国藩顺利地进入翰林院,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入选翰林院,俗称为“点翰林”,是天下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一旦点了翰林,前途无限。混得好的,拜相封侯,不在话下;混得差的,外放地方上,也能当上威风八面的道员、知府。

1840年,翰林院举行散馆考试,曾国藩名列二等十九名,授任翰林院检讨——这是曾国藩的第一份正式官职,级别为从七品。如果是在地方上,相当于知县的副职。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起点不算高。

可是,曾国藩的官场之路走得格外顺利。接下来的10年里,曾国藩没隔多少时间,就要升迁一次。短短十年间,竟然从一名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升为从二品的工部左侍郎,正所谓“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平均每年就升了一级。

对于一个没有身份、背景的农家小子来说,这样的升迁速度堪称神速。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十年升了十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后站着一个人——穆彰阿。

穆彰阿是满洲镶蓝旗人,生于1782年,24岁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漕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当了20多年军机大臣,深得道光皇帝信任,在朝廷里面权势显赫,炙手可热。

曾国藩怎么结识到穆彰阿的呢?

原来,穆彰阿是道光十八年戊戌科会试的主考官,算是曾国藩的老师。曾国藩在会试结束后,通过湖南老乡、监察御史劳崇光,搭上了穆彰阿这条线。曾国藩没钱给穆彰阿送礼,就将自己的诗文送了点上去。

如果是别的官员,一定会将这些诗文全部扔掉,正眼也不瞧一下。可是,穆彰阿作为满洲官员中少有通过进士正途步入官场的人,明白读书人的心酸,颇为爱心人才。他读过曾国藩的诗文后,立即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经常在道光皇帝面前推荐曾国藩。

有了穆彰阿的推荐,升官就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曾国藩在10年间连升10级。

而且,曾国藩先后做过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除了户部侍郎,六部侍郎他做了一个遍。清朝时期,六部最有实权,基本掌控了国家大事。虽然六部尚书级别最大,但由于大多数为内阁大学士兼任,所以实际上都由侍郎在主持工作。曾国藩在这些部门担任侍郎,获得了宝贵的人脉和经验,为他以后训练湘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当上从二品的侍郎后,不无自傲地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这倒是一句实话。

对于穆彰阿的提拔之功,曾国藩常怀感激之情,想办法投桃报李。

1843年7月,曾国藩外放为四川乡试正考官。京官俸禄不高,日子都过得很紧巴。能够外放担任乡试考官,是许多京官求之不得的事情。曾国藩在任职翰林院检讨3年后,就获得了这一任务,实属难得。

曾国藩在主持这次乡试后,获得了1000多两银子的“外快”,决定买点像样的礼品送给穆彰阿。曾国藩知道穆彰阿喜欢古玩字画,便在四川成都的古玩店里到处搜寻,终于获得了一幅唐伯虎的真迹,喜滋滋地给穆彰阿送去。

后来,咸丰皇帝继任后,穆彰阿失势,被革去职务,永不叙用,晚年生活过得凄凄惨惨,无人光临。曾国藩没忘记恩师的提携,多次看望穆彰阿,并为穆家修了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