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秀立志反清复明,但是他为什么迟迟不行动?
每当一提起刘文秀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知秀网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张名振是南明政权的抗清名将,南明第一个皇帝被清军抓获并处死后,他拥护鲁王朱以海监国,后来被封为富平将军,主管军队方面的各项事务。
顺治六年(1649年),南下清军到达浙江东部,朱以海被迫移驻到舟山群岛的定海。海岛居民对明朝的政策是都很支持,朱以海到定海后,大批沿海群众前来投奔参军,仅一年工夫,就有好几万人,形势一派大好。
但是,在大好局面下,南明政权内部发生了内讧,一些掌握军力部署的将领降清。这导致舟山定海被清军攻克,大批反清人士被杀。朱以海、张名振等人被迫逃走,南下到厦门投奔了郑成功。
当时,南明还有个永历皇帝,郑成功觉得自己很有实力,也根本看不上朱以海,不承认他的正统地位。他们虽然被允许留在厦门,但只与郑成功保持着同盟关系。朱以海心灰意冷,上表还在云南的永历皇帝,放弃了监国名义。
由于不受待见,顺治十年(1653年)春,张名振带着自己的人马离开郑成功北上,占据了崇明岛的一些地方。当时,崇明岛上有个崇明城,城里只有比较少的清军驻守。
张名振将崇明城团团围住,8个多月后,崇明城里的清军终于投降。张名振于是在崇明岛站稳脚跟,各地的反清力量不断归附,一下增加了几百艘船只。不久,他们又夺取了清军的运粮船100多艘。张名振把这些船都扩编到水师,一时间,他的水军实力大增。
当时,南明军队的主力在西南地区,湖南、湖北也有不少,他们如果成功东下,两路南明军队会师长江下游,将对南下清军构成威胁,收复江南地区,恢复长江南北的统治,将有很大的可能性。于是,张名振决定,让水师开赴长江,迎接从西南地区东下的南明军队主力。
张名振第一次进入长江是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他率领明军乘船分批进入长江口。到达瓜州后,在其对岸的金山上岸。缴获了在此驻防清军的一些大炮、火药和钱粮等物,还停留了两三天。满清江南总督一看金山失守,紧急派兵增援,但在增援清军到达之前,张名振的舰队已经主动撤退,回师东下了。
这年三月底,张名振又率领水师600多艘舰船,第二次深入长江口。他们顺风溯流而上,在扬州城外焚毁了给清朝效力的盐船数百艘。清军看他们又来进攻,急忙调兵遣将,做好攻击准备。但张名振等人只停留了很短的时间,没等清军反攻,就撤回崇明岛了。
十二月,张名振又率400多艘舰船溯江而上,第三次进入长江。这次他们直抵南京郊外的燕子矶,对东南地区的清军都产生了极大震动,但他们仍然没有等来东下的南明军队主力。大约在年底,他的舟师只好缓缓撤退,主动退出了长江。
回到崇明岛,张名振第二年攻克了舟山,扩大了一些实力。但夺回舟山后,张名振在军中军中突然病逝。有人说他是被郑成功派人毒死的,不过他的死因至今还有些争议。但在去世前,他留下遗言,让所率舟师均由副将张煌言统领,继续抗清。
联络东西明军的方案,以收复长江中下游为重点,受到很多反清复明人士的认同,张名振等水师将领都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因此率部全力以赴。但张名振并没有接到来自西南的部队,精心策划的方案无果而终,原因是西南的南明抗清主力并没有出动。
西南明军虽有皇帝,但实际的军事首领是孙可望。在当时情况下,他政治野心膨胀,时刻梦想着取代永历皇帝,不愿亲自统兵东下。因此,他决定起用因兵败被撤职的刘文秀率兵去和张名振汇合。
然而,刘文秀虽然立志反清复明,却不愿意给孙可望打天下。他清楚意识到,骄横跋扈的孙可望威胁到南明政局稳定,时刻有篡位可能。他很担心孙可望会发动政变,于是,恢复职务后,也不打算离开,出师东伐的计划因此搁浅。
就这样,张名振等人翘首以昐的东西军事主力汇合化为泡影,夺取江南的计划就此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