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关羽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和小说的区别有多大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关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历经百年的传诵和改编,大部分和历史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当阳民间关于关羽、张飞、赵云这三位将领的故事流传最多,而关羽的人物形象是其中变化最大的一位。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陈寿对其生平描写得非常简略,只选取了几个短小片段,且基本资料(如出生年份,家世情况等)交代得也不明确。其后的裴注,为之增补了一些当时民间流传的野史故事,人物形象相对丰满了一些,但仍不够生动。
而小说《三国演义》在关羽形象的塑造上,既取材历史又吸收了民间俗文学,作者用大量的情节来丰富人物,这些经典情节使人物生动而富有层次感,也成就了人们心中不朽的历史神话。
当阳人民并没有因为关羽的死而将其忘却,反而在不断地追忆怀念中。在当阳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关公的民间故事。虽然这些故事有幻想的成分在里面,但依然是围绕着真实的历史丰富而成。因此,了解正史中的关羽形象,能够更好的去解构关羽的传说,从而进一步了解其发展与演变。
(一)史传中的关羽形象
据史料记载,关羽(公元 160 年或 162 年—219 年),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洲(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他身材伟岸,红脸长髯,凤眼蚕眉,唇若涂脂,使青龙刀,胯赤兔马,可一敌百,武艺超群。十九岁时因扶危救困得罪地方权贵,遂避难至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遇刘备、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后人传诵。之后追随刘备东征西讨,攻城拔寨,屡建奇功,逐渐成长为刘蜀集团的头号战将。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正月,曹操攻陷徐州,刘备大败,投奔袁绍,关羽被擒,曹操爱其才,先拜偏将军,后封汉寿亭侯,礼遇兼加,惟渥惟丰。然而仅隔三月,关羽便毅然辞官,重回旧主。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刘备、诸葛亮入蜀后,留关羽镇守荆州,独当一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十月,关羽大军围困樊城,以致后防空虚,被孙权偷袭荆州得手,不日便败走麦城,同年十二月,与其子关平一同被擒身亡。
从叙事的侧重来看,刘关张三人堪比手足的友情,是被作为关羽的重要社会关系而放在首要位置表现的。从叙事的比重来看,关羽身在曹魏却心系刘蜀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以及最后败走麦城的故事,这些作为关羽人生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构成了传记的主体部分,这体现在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的充分展开,叙事篇幅的加长等方面。此外,传记中还故事性地描写了关羽的两段人生花絮,即刮骨疗毒和与马超比武,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意志坚强,争强好胜的关羽。
陈寿对关羽的评论是:“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陈寿作为历史学家,持着客观的态度,对关羽给出了给出了这样真实中肯的评价。从以上的评价不难看出看似完美的关羽性格中也有瑕疵,比如他的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目光短浅等,这些性格瑕疵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了缺陷,并且会促使他在特定的时候犯下致命的错误,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命运,而且也改变了魏蜀吴三国强弱形势的对比。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关羽地位是很高的,与汉帝刘备情同手足,位列上将军,五虎上将之首,为蜀汉集团也立过诸多不世之功,可谓是蜀汉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为人忠义,诚信守诺,有勇有谋,勇冠三军。当然,他也有目空一切,骄傲轻敌的性格缺点,这并且让他犯下两个致命错误:轻视孙吴,加速吴蜀交恶;丢失荆州,堵死蜀汉争霸中原之路,并最终导致了自己败亡的悲剧。关羽的战败虽然充满悲剧色彩,但是,他仍被誉为忠义志士的典型代表,他视死如归的尚武精神和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没有因最后的战败而减少分毫。
(二)小说中的关羽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塑造在关羽形象演变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小说成书前,史传、诗歌、戏曲、民间传流中关羽形象特征不一,缺乏整合。而《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加以融合,集大成地塑造出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艺术魅力的关羽形象。
小说为了丰富人物形象,对一些事件进行了合规律性的重构。如故事中的“秉烛达旦”一节则是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虚构,关羽曾在“约三事”时就强调要与嫂嫂“一宅分两院”,而后又克己复礼,言出必行,这个情节的虚构是为了表现关羽坚定、有操守的思想境界,成功地为关羽形象增添了光芒。
再如小说中那个妇孺皆知的关于曹操厚待关羽,关羽却一心向刘的故事,这段故事已很好地表现关羽的忠义精神,但作者却还为后面的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他想重点讲述的是华容释操情节,在这里他给了关羽一个忠义难两全的情境,面对这样的情境,他会作怎样的选择。在新恩与旧义的两难中,关羽选择了后者,他宁愿舍弃名利,不顾个人安危,回到刘备身边。但是,在曹操败走华容的情势之下,关羽却不能赶尽杀绝,他不能不感念曹操曾给过他的恩义。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塑造关羽品格的神来之笔,展现了他忠、仁、义、智、勇的崇高品质。
对于“大意失荆州”这个结局的处理,作者定位了关羽悲剧式英雄的独特形象。对于他死后的故事,作者添加了许多虚构成分。除了著名的玉泉山显灵外,关羽还有两次在敌国的显灵:一次是附在吕蒙身上大骂孙权,向吕蒙索命,神威犹如在世。一次是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开匣后只见关羽首级“口开目动,须发皆张”,使得曹操大惊。关羽在刘备的梦境中也出现过两次:一次是遇害后,其魂灵让刘备为他报仇。一次是蜀军兵败时,关羽与张飞二人的灵魂一起来见刘备。在战场上关羽还有过两次显圣。一次是在乡间人家,助关兴夺回青龙堰月刀,除掉潘璋。一次是为救关兴,大战羌兵。在关兴眼中,父亲关羽在云雾之中的身影威风凛凛,一如生前。这些虚构的显灵情节或表现了关羽嫉恶如仇的性格,或表现了关羽对兄弟情,父子情难以割舍的情怀,这几个情节的设置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在小说中关羽被描写为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还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
总之,小说中的关羽形象是在史实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虚构和改编,既不脱离史传关羽,又有所侧重和提升,使人物性格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