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荀彧对曹操而言有多重要?历史上的文人雅士是如何评价他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知秀网小编来说说荀彧的故事。

前几年,网上曾有这样一个段子——“检验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文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他认不认识‘荀彧’二字”。

荀彧,笔者刚刚接触三国的时候,也曾误读成了gou huo,现在想想真的是无地自容。

荀彧荀令君,这是那个时代绝无仅有的完美君子,年少就曾被名士何颙誉为“王佐之才”,而后“荀彧”二字,名满天下。

我们都知道,令君与曹操曾是那个时代的模范君臣,君臣二人在乱世中携手,共同缔造了曹魏集团的霸业,更是因此结为了儿女亲家。而后,在曹操意欲晋爵魏公之时,令君旗帜鲜明地站了出来,反对曹操晋爵,使得君臣二人的关系彻底破裂——曹操因此被迫推迟了晋爵魏公的计划,荀彧更是死得不明不白。

于是乎,对令君的评价分为了如下几种:

一种是认为,令君是在沽名钓誉,明知曹操有着不臣之心,却还要追随于曹操左右,不过是贪恋权势之徒,自诩为“汉之纯臣”,是在为自己辅佐曹操“洗白”、“立牌坊”,是为了让自己在史书典籍上更“好看”一些。

一种是认为,令君在汉室即将寿终正寝之时,拒绝了曹操抛出的橄榄枝,公然站出来反对曹操,这是不识时务,是何等的迂腐!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令君是古代历史上纯粹的文人,他选择辅佐曹操,不过是看到了曹操年轻之时的赤诚之心,以及曹操有着匡扶汉室的能力,奈何后来局势失控,汉室江山倾覆在即,使得荀彧理想破灭,最终因反对曹操而死,也算是为汉室尽了最后一份力。

从笔者对于令君的生平了解来说,笔者是站第三种观点的,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无数文人雅士是如何称赞令君的呢:

钟繇:“颜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惟荀彧为然。”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苏辙:“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

荀彧是否当得起如此高的评价呢?答案是肯定的。

荀彧,出身于汉末世家大族中的颍川荀氏,颍川荀氏在政坛上的表现或许不如都曾出现过“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那般耀眼,但是从思想文化层面的地位来说,荀氏绝对是当时执牛耳的存在。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荀彧,他的才华可想而知。

公元189年,荀彧因被举孝廉而出仕,同年九月,董卓废少帝,改立献帝,荀彧认为乱世即将到来,便举族北上翼州,受到了掌控翼州的袁绍厚待,但是荀彧从袁绍的言行中看不到任何匡扶汉室的希望。

次年正月,十八路诸侯组成联军讨伐把持朝政的董卓,却因各自心怀鬼胎,最终并未达到预定目标,一举铲除董卓。可是,荀彧却在此时找到了他的“真命天子”——曹操。

在“十八路诸侯”之中,各路诸侯皆心怀鬼胎,不愿主动出击,而只有曾任“西园八校尉”的曹操率军进攻董卓所部,虽招致大败,却也因此让荀彧在曹操的身上看到了“匡扶汉室”的希望。

公元191年,荀彧弃袁绍而投奔曹操,彼时的荀彧早已名满天下,而曹操呢,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东郡太守,在时人的眼中,无疑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可是,正是这对君臣的勠力同心,这才有了后来统一北方的那个曹魏集团的出现。

荀彧对于曹操到底有多重要呢?

用一句话来形容,绝不夸张:没有荀彧,便没有后来的曹丞相,更不会有后来的曹魏。

放眼整个三国,他对曹操的重要性,或许也只有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可以做对比了吧,没有诸葛亮,刘备就不可能白手起家,建立起蜀汉集团,荀彧与曹操的关系也是如此。

在曹操东征徐州,兖州老家都快被老兄弟张邈以及陈宫、吕布等人一锅端的时候,是荀彧居中持重,左右支绌,这才保住了兖州根据地,给曹操回师兖州从容击溃叛军赢得了时间。

在曹操麾下文臣武将大多反对迎接汉献帝之时,荀彧力排众议,促使曹操“奉迎天子”,而后占据了天下大义,南征北战无往不利。

在官渡之战两军相持不下之时,是荀彧居中持重,源源不断的给曹操提供兵员、粮草的补给,又给了曹操继续抵御袁军的信心,这才有了后来一统天下的曹魏集团。

曹操深知荀彧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但是也知道荀彧心向的是汉室,而非自己。为了将荀彧彻底地绑上曹魏的战车,他先是将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儿子,与荀彧结成了儿女亲家,而后又将荀彧封为了万岁亭侯,不久又准备将荀彧擢升为三公之职,因荀彧前后十次上书拒绝才作罢。

随着曹魏集团的不断壮大,荀彧猛然间发现,自己心目中那个匡扶汉室的英雄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奸雄,窃国也不过只有一步之遥,可是此时的荀彧与千年后的某党首席幕僚陈布雷一般,如“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所作所为,终身不由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荀彧初见曹操的时候,荀彧二十九岁,曹操三十七岁。那一年,曹操心中仍旧有着“以义灭身,投死为国”的理想抱负,荀彧在他身上看到了“匡扶汉室”的希望。

荀彧与曹操决裂的时候,荀彧五十岁,曹操五十八岁,那一年,曹操平定关中,又攻占了河西、陇右等地,携不世之功,胁迫汉献帝将自己封为魏公,荀彧在他身上看到了“窃国之贼”的影子。

于是乎,荀彧选择了站在曹操的对立面,依靠着自己在曹魏集团中仅次于曹操的地位,依靠着自己居中持重数十年的威望,用一句“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逼迫曹操推迟了晋爵魏公的计划。

而后,荀彧被调离中枢,死了个不明不白。对于荀彧最后的结局,有人认为是在寿春督军之时,抑郁而亡,有人认为是荀彧看到了那个空食盒,“以无汉禄可食”,服毒自尽。不管是那种结局,这都是荀彧作为一个传统文人,在理想破灭后做出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