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权臣:杨国忠生平简介 为杨贵妃族兄

杨国忠(?—756年7月15日),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唐代宰相、权臣。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番将安禄山、史思明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756年),杨国忠随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

祸乱朝政

杨国忠执政期间,两次发动了征南诏的战争,由于杨国忠使用无能的将领征南诏,以及士兵深入南诏水土不服遭遇瘴疠,而先后失败。

天宝十载(751年),鲜于仲通率军攻打南诏,遭遇失败。南诏投靠吐蕃。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鲜于仲通征南诏时只用了剑南的军队,还没有从外敌调兵。根据《资治通鉴》《新唐书》记载,在征南诏之前,唐朝在剑南只有三万军队。而且还要留兵驻守。鲜于仲通用的军队远少于3万人,损失也远少于3万人。却被写史的人夸大成了损失六万人。

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下令从两京及河南北募兵去征南诏。人们听说云南多瘴疠、在交战之前就会因为瘴疠死十分之八、九,所以没人愿意应募。杨国忠就派御史捕人强制送到军所。早在征南诏之前,唐朝的精锐部队、精兵猛将早就集中在西北的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这些地方,而剑南没有唐朝精锐部队,两京及河南北无武备,几乎没有军队。在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从两京及河南北征募的是一些缺乏战斗力的平民组成军队,由李宓率领去征南诏。

李宓率领唐军征南诏,到达南诏首都太和城外。南诏闭壁不战。李宓军队粮尽,士兵水土不服,士兵因为瘴疠与饥饿而死的达到了十分之七八,李宓率军返回途中被南诏追击,李宓率领的军队全军覆没。此战唐朝的损失也被严重夸大。李宓征南诏只有一次。高适《李云南征蛮诗》记载李宓在征南诏之后返回了长安,“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但是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把李宓写成了死在南诏,并且严重夸大了唐朝损失的人数,将损失人数夸大为七万、十万等多种说法。甚至把鲜于仲通与李宓的损失加起来并且夸大到接近二十万人,但是实际唐朝损失人数远少于此数。

杨国忠专权误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动辄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不仅使成千上万的无辜士卒暴尸边境,而且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灾难,唐军深入南诏,并且给南诏造成很大破坏,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让文部选官不论贤不贤,年头多的就留下来,按照资历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惯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书,选官应交给侍郎以下的官员办理,规定的手续十分严格,须经三注三唱,反复进行,从春至夏才能完成。杨国忠却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里,预先定好名单,然后把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读—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当全部结束之后,杨国忠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左相和给事中都在座,就算经过门下省了。”于是,选官大权就这样由杨国忠一人垄断。从此门下省不再复查选官,侍郎仅仅负责试判,致使选官质量下降。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杨国忠迎合和满足了一些人的权欲,因而颇得众誉。为此,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杨国忠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天宝十二载(753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并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信以为真、以后,扶风太守房(王官)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人物评价

杨国忠专权误国,积怨太深,终被乱刀砍死,实为罪有应得。但是客观来看,在他执政期间,虽然国事日非,但朝中未出现李林甫妒贤嫉能、诛逐大臣时的那种恐怖动荡局面,而在一时间内还曾搜罗天下奇才,迸拔淹滞,颇得众誉。杨国忠独揽大权,外戚跋扈,民怨沸腾,终不可收拾,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他作为宰相,自是难辞其咎。但是,早在李林甫执政期间,唐王朝就已经显露出趋向没落的种种迹象,只是到了杨国忠执政时来个总爆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