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是怎么保住自己的性命的?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玄武门政变发生后,李渊是通过什么办法,保住自己性命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玄武门政变以后,李渊的表现可以说是在后世引起了极大的诟病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一开始李渊还和一帮他自己的核心成员在海池里划船玩儿,他在等待着他的三个儿子到达后,让他的这些核心成员们帮他调解调解。
突然,玄武门的方向传来激烈的打斗之声,紧接着,尉迟恭“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也就是穿着铠甲拿着长矛,来见李渊。
我们知道,无论是什么人,见皇帝都是不能穿铠甲拿武器的。当年荆轲为什么能够在秦国宫殿里堂而皇之追打秦王,就是因为除了秦王有武器外,谁也没有武器。而尉迟恭见皇帝的时候,不但拿武器还穿铠甲,这让李渊暗暗地感到了危险。再加上尉迟恭当时是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的,因此可以想见,他应该是满身血污。当尉迟恭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这个话的时候,李渊应该非常清楚,尉迟恭身上的血,就是他两个儿子的血。
任何一个父亲,看到一个人身上沾满儿子的鲜血的时候,一定会非常崩溃,更何况这个父亲还是皇帝,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但是当时他的反应不是发怒,而是问周围的大臣该怎么办?实际上从这里已经看出,他考虑的问题,已经不是儿子们的死活,而是自己的安全了。
当时他身边的两位大臣萧瑀和陈叔达对他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从这两个人说话的口气可以看出,很明显,这两个人要么是在这一刻看清楚了形势,倒向了李世民的阵营。要么本来就是已经被李世民争取过去的人,这时候自然极力地为李世民说好话。
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大臣,在那时候说那样的话,其实已经说明一点,他们已经不把李渊看在眼里了。他们不但敢于公开为李世民说好话,而且还让李渊“处以元良,委之国务”,那意思就是让李渊交出皇位。
一边是尉迟恭“擐甲持矛”来见李渊,一边是萧瑀和陈叔达让李渊“委之国务”,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公开的毫不掩饰的逼迫。当这些文臣武将都逼迫李渊的时候,李渊才感到了真正的害怕。那时候他考虑的已经完全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全都是自己的生命安全了。
所以李渊说了一个“善!此吾之夙心也。”他一点儿都没有责备李世民,而且还说传位给李世民,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很明显,李渊说了假话。如果他真的想传位给李世民,早就做了,还可以因此避免玄武门政变这样的惨剧。可是为什么他没有及时做呢?就是他没有这样的打算。毕竟李建成是嫡长子,传位给嫡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受到威胁,生命安全不能得到保障的时候,他却反过来巴结李世民了。
而且李渊的巴结还不只这一点,在尉迟恭的要求下,他立刻就把兵权完全交给了李世民。“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渊是皇帝,手中又有兵权,他要处理李世民,本来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说了,一个杀掉自己哥哥和弟弟的人,作为当爹的,不去处理他们,是不可能的。但他不但决定把皇位让出来,还决定把兵权也交出来。
有人可能不理解,李渊既然是皇帝,又有兵权,为什么他要立刻交出来,把自己放在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呢?他掌控着皇位和兵权,不是更有安全感吗?
其实不是,因为李渊看出来了,他已经被李世民的人团团包围着了,李世民的人,随时都有可能要他的命。就算有兵权,调令又怎么发得出去呢?可能只要他发布调令,尉迟恭的矛就靠在他脖子上了。
李渊对李世民的巴结还没有完。在见到李世民的时候,他竟然说出来“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这样的话。也就是说,自己“不明”,被迷惑住了。显然,这是以道歉的形势巴结李世民。
虽然说,李渊在儿子被杀后的做法,刷新了我们的三观。但也正是因为李渊不反抗,反过来极力配合李世民的夺位,因此玄武门政变得到了最好的善后处理,大唐也进入正轨,走进了李世民时代。这对整个大唐以及老百姓来说,何尝不是一件有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