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朱允炆被朱棣围困之时,梅殷在干什么?

还不知道朱允炆被朱棣围困之时,梅殷在干什么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朱元璋去世前一直在为“传位”之事担忧,虽然继承人已经选定为皇孙朱允炆,但是他担心朱允炆镇不住那些大臣。另外,他还担心其他皇子会撕破脸面,争夺皇位。

因此,朱元璋曾嘱托梅殷,让他来辅佐新皇。那这梅殷是何人?竟然能得到朱元璋如此信赖。

其实,梅殷是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的丈夫,也就是大明的驸马爷,刚勇正直。而后来当朱允炆落难时,梅殷手握四十万重兵,却不曾出手相助,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忘了朱元璋的临终嘱托吗?

朱允炆继位之后,对梅殷也是委以重用,很是信赖。后来朱棣野心蓬勃,以“清君侧”为幌子发动了“靖难之役”。面对朱棣的发难,朱允炆迅速采取措施,委派梅殷统帅四十万大军去守护淮安。

到建文四年时,朱棣一路势如破竹,俘虏了许多建文帝的将领。当时朱棣想要通过淮安抵达南京,于是就派使者去见梅殷,借口说是要“入京上香”。

而梅殷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并且说:“先皇在世之时就曾说过,各个皇子都不许入京,违者就是不孝”。对此,朱棣感到很愤怒,于是又写了一封信给梅殷,表明自己发动清君侧是“顺应天时,人力不可阻挡”。

同样,梅殷也回驳了,并且说“等见到皇帝之时,再说你的君臣大义”。

朱棣心中气愤,但是为了尽快入京,也只好放弃与梅殷纠缠。既然淮安大门不开,那就绕道而行。最终,朱棣率军绕过了淮安。此时的南京也是兵力匮乏,毫无抵挡之力。

朱棣一举拿下了南京城,而建文帝也不知所踪。此时,在多数人都已投降的情况下,梅殷仍拼死抵抗,坚决不降。前番朱棣刚遭到羞辱,现在又无法逼迫其投降,心中更是恼怒。

朱棣知道宁国公主与梅殷驸马感情深厚,于是便逼迫宁国公主,让她写信召回梅殷。宁国公主被逼无奈,只得写了一封血书,让梅殷火速回京。

梅殷在见到这封血书之后,神情悲愤,痛心疾首。不过冷静下来后,首先关心的还是关于建文帝的安危。没想到来使却说了一句:“已经死了”。

听到这,梅殷心中一顿,随后长叹了一声:“君在臣在,君亡臣亡,我岂能苟且偷生。”由此可见,梅殷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

不过有些学者却产生了疑虑,为何朱棣绕道之时梅殷不率兵前去阻拦?而朱棣在攻打南京时梅殷也没有派兵救援。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建文帝本来尚有一线希望,是梅殷选择放弃这个机会。

就这样,梅殷抱着惭愧的心理,选择了入京。本以为朱棣会取了他的性命,但是并没有,反而还前去慰劳他。其实朱棣何尝不想将他碎尸万段,但碍于梅殷驸马爷的身份,不好对他下手而已。

在建文帝失踪之后,梅殷没有采取什么反抗措施,也没有壮烈殉国。对此,梅殷感到很羞愧,愧对朱元璋的嘱托,更是愧对建文帝,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是忧心忡忡的模样。

朱棣虽然没有明着对驸马梅殷下手,但是暗地里也施了不少手段。例如派人去监视梅殷的一举一动,就是为了抓梅殷的把柄。

永乐二年时,更是有人诬陷梅殷,说他在暗中培养杀手,想要刺杀朱棣。同时,还污蔑他与秀女刘氏勾结,想要谋害朱棣等。

这些风吹草动自然很合朱棣的意,先是检查了梅殷的仪仗队,随后又派人将梅家人押送到了辽东。没多久,梅殷又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弹劾,说他私藏亡命之徒,有图谋不轨之心。

对此,梅殷也是以事实反驳了回去,那些大臣的诬陷都没有成功,只得换一种更为狠毒的方法,想要暗杀梅殷。

一次,梅殷在上朝时正经过一座桥,有人趁他不注意突然将他推到河中,最后淹死了。当然,这件事被伪装成了自杀,“投河自尽”。但是这件事却是漏洞百出,上朝途中为何要去自杀呢?

宁国公主对此十分痛心,坚决要求追查到底,要一个交代。宁国公主也知道此事与朱棣有关,但是却没有办法动他,只得讨要一个说法,也算是为梅殷报仇了。

当时一个叫做许成的都督看见了此事的全部经过,并指出是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害死了驸马梅殷。当然,明事理的人都知道,这两个人哪来的胆子敢害驸马呢?矛头自然又指向了朱棣。

大家虽然心知肚明,但是朱棣当时已是全天下权力最大的人,大家都不敢说出来而已。所以谭深、赵曦这两人便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之后,朱棣为了补偿已故的梅殷,还为他的两个儿子都封了官位,并且还替梅殷举办了一场非常隆重的葬礼,以示对梅殷的尊重。

当然,朱棣这么做的目的大家都清楚,就是为了掩人耳目,或许也是在弥补他自己的罪责吧。随后,朱棣又安慰了宁国公主,并且将她封为宁国长公主。

这封号对她来说有何用?再多的补偿也无法弥补她的丧夫之痛。况且这两人的感情还那么深厚。

其实这一切都是梅殷“不争”造成的结果,明知道朱棣联合大臣想要害他,却没有一点抗争的意识,甚至连防范之心都很少。当初,南京城沦陷,建文帝落难之时,梅殷却没有发兵救援,最终造成了惨重的后果。

如果当时梅殷选择阻碍朱棣逼近的话,或许事情还有所转机。而且后来梅殷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入京的,但是发现朱棣没有杀他之后,这股必死的劲也消失了,甚至都没有反抗过一点,而是任人宰割。

因此,一些史学家也不大看好他,认为他虽有忠诚之心,但无忠贞之气,最后更是成为了“墙头草”,不免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