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绛是什么人?晋悼公为什么要向他道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知秀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魏绛的故事。

魏绛,春秋时晋国人。先祖世代都是晋国国君的家臣,他的爷爷魏武子曾随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作为晋悼公时代的一位朝堂重臣,魏绛堪称是治军之良将,理政之能臣。在魏绛的辅佐下,晋悼公经过一番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恢复了晋文公时代的霸业,在大国争霸的春秋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晋厉公末年,晋国国内发生内乱,厉公被杀,流亡在外的公子孙周被迎回国内即位,也就是晋悼公。晋悼公在位初期,可说是内忧外患。国内方面,由于晋厉公时期连年发动对外战争,使得国力严重受到消耗,人口锐减,老百姓的赋税负担沉重,国内一片怨声载道。对外方面,南方的楚国对晋国是虎视眈眈,成为晋国争霸道路上的最大拦路虎,双方屡次交兵互有胜负,除此之外,由于晋国身处戎狄等少数民族包围之中,经常被骚扰,双方和战纷争不断,戎狄问题始终困扰着晋国的历代国君,成为一个甚为头疼的外交难题。

晋悼公上台后,为了增强国力,打好对外争霸的经济基础,采用魏绛的建议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力役负担,把国库和官吏积聚的财物借给老百姓,不仅使贫苦老百姓能够得到赈济,而且使他们发展生产有了资本;同时放宽国家的山林湖泊樵采渔猎的禁令,为老百姓广开生路,让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另外减少政府的各项公费开支,压缩政府预算,禁止铺张浪费大吃大喝。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晋国的国力得到迅速恢复,统治基础稳固了下来。鸡泽会盟诸侯惩治杨干树军威

作为晋文公的后人,晋悼公念念不忘恢复昔日的霸业,重续先人的辉煌,为了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晋悼公建立了上中下新四军,并任命魏绛为中军的司马,负责整个军队的操练以及军规军纪。为了与各诸侯国联络感情,彰显晋国的综合实力,孤立强敌楚国,悼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晋悼公决定在在鸡泽举行一次诸侯会盟邀请各诸侯国参加。

当悼公率领军队行进到鸡泽附近一个叫曲梁的地方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晋悼公的弟弟杨干所乘的马车失控,在晋国的军队阵列里横冲直撞,结果使晋国军队行列大乱。杨干马车乱行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晋国军队的威严,如何处理杨干成为摆在魏绛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春秋素有“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何况杨干还是皇亲国戚,但是若对杨干不进行惩罚,军队的军规军纪将受到严重破坏,军令将被视作儿戏。作为军事执法官的司马魏绛思忖再三决定杀掉杨干的车夫,以示对杨干的惩戒。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悼公的耳朵里,这让悼公非常的生气,感觉脸上很没面子。在悼公看来大会诸侯是件很荣耀的事情,而魏绛杀掉杨干的车夫表面上是在惩罚杨干扰乱军列,实际上是在侮辱他这个一国之君,让自己的颜面扫地是大不敬,“何辱如之?”。于是晋悼公打算杀掉这个以小犯上的司马。

魏绛听说国君要杀自己,泰然自若,不等悼公派人抓他就主动去找悼公请求受死,并呈上了一份遗书。在遗书中魏绛说:过去,国君缺乏使用之人,让我担任司马一职。我感谢国君对我的知遇之恩。我听说“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现在国君大会诸侯,我怎么敢对国君不敬。如今杨干违命乱行,使您的军阵不能威武,我若废弃军法不杀杨干的车夫,便是对您的不敬,若“执事不敬,罪莫大焉”。作为一名执法官,我不能事先训练好军队整肃军纪,以至于事后不得不动用大刑,这是我的失职。从这点说,我是有重大罪过的,况且因杀车夫一事惹怒了国君,现在只有请求一死而已。

读完魏绛这份遗书,悼公深感愧疚,连忙向魏绛道歉:我的话完全是从亲情考虑的,完全没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我有弟弟,却不能很好的教育训导他,以至于使他违反军纪,这是“寡人之过也”,请你不要自杀,否则会加重我的罪过。事后,晋悼公重重褒奖了“勇而不乱”的魏绛。一个是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铁面执法官,一个是知错能改能真诚向下属道歉的国君,刚直的魏绛与大度的晋悼公演绎了一段君臣的佳话。

春秋时,名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地位早已是一落千丈,成为强大诸侯的傀儡。各诸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彼此之间争霸不断。而在争霸过程中,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作为支撑,更要有高超的政治和外交手腕,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这要学会处理好两大关系:一要善于处理与各诸侯国的关系;二是要善于处理诸夷也就是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的关系。

在与诸侯国关系方面,鸡泽会盟大会上,受楚国压迫的一些小诸侯国以及与晋国友好的国家都派人参加。这极大的提高了晋国的国家地位,让晋国与其他诸侯国加深了了解,沟通了感情,组成了反楚的国际统一战线,在外交层面对楚国进行了遏制与孤立,晋国也成为鸡泽会盟的总盟主。和好戎狄之策

鸡泽会盟的成功,让晋国统治者开始考虑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与诸夷的关系,这个问题曾困扰晋国统治者数百年。晋国的国土是在夏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与少数民族戎狄为邻,后来虽经多次扩张,发展到了晋南汾水地区,晋国仍处在戎狄的包围之中,与中原其他诸侯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有限。戎狄这些少数民族有大大小小数百个部落,剽悍威猛,逐水草而居,来无影去无踪飘忽不定。

面对被包围的局面,晋国如果没有正确策略,莫说是让国家强大就是想要生存都很困难,因此晋国对戎狄是有战有和,采取打拉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用用武力对其加以征服和控制,另一方面又通过朝聘、会盟、联姻等方式来搞好与戎狄的关系。特别是在联姻方面,晋国统治者非常重视和戎狄部落通婚,如赫赫有名的晋文公重耳的母亲狐姬就是戎族人。晋国统治者一直以来试图消灭戎狄,以期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防止与楚国争霸中后院起火。但是在悼公之前,戎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它极大掣肘了晋国的对外争霸进程。

悼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山戎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支无终的首领嘉父派使臣孟乐朝见晋国国君,并用虎豹之皮作为贡品,“以请和诸戎”。听到这个讯息,悼公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悼公最初认为“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他的这个主张得到了朝堂上绝大多数大臣的赞同。然而一旁的魏绛却坚决反对,主张和戎。

魏绛给悼公分析了晋国所面临的国外形势:现在的晋国要想恢复晋文公时代的霸业,面对的敌人主要是南方的楚国。如今通过鸡泽会盟,与各国交好,就连一向对楚国唯唯诺诺的陈国都请求与晋国结盟,已经在外交上孤立了楚国,晋国在诸侯国中的盟主地位得到了巩固,这个成果来之不易。但是如果“劳师于戎”,楚国必定借晋国国内兵力空虚乘机讨伐陈国。而晋国根本无暇援救陈国,势必会让陈国再次投降楚国,助长楚国的势力,更要命的是会产生连锁反应“诸华必叛”,慑于楚国的威势原来会盟的那些国家又会叛离晋国而归附楚国,酿成伐戎而晋国霸业衰的局面。

倘若不去讨伐戎狄,而是与戎狄和好会有五大难得的好处:一是戎狄属于逐水草而居的民族,重财货轻土地,和他们搞好关系晋国可以用财货换取他们的土地,扩大耕种面积和领土范围;二是双方和好后边境安宁,百姓安心耕作,收成有了保证;三是与戎狄建立友好关系,晋国的邻国也都会被震动,慑于我们的威严而顺服,这样可以提高晋国的威望地位,为晋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四是以德对待戎狄,减少了战争,可以让士兵们得到休整,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国家经济;五是对外宣传了晋国的道德法度,消除其他国家对晋国强大的顾虑,远近国家都会善待晋国,与晋国交好。总之和戎狄可以让晋国经济发展、边境安宁、四方归附,不废一刀一剑就能消除戎狄这个肘腋之患。

晋悼公听完魏绛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后大为赞同,犹如醍醐灌顶。当即拍板派魏绛作为自己的全权代表与诸戎会盟,宣布世代友好、永不为敌,从此晋国与戎狄之间的战争不再,继之而起的是双方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互利互惠。与楚争郑

通过整顿内政、会盟诸侯、和好戎狄这三把火,晋国的综合实力有了一个飞速的变化,在各诸侯国中的政治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万事俱备后,晋国开始把全部注意力瞄向了对手楚国。为了能够在争霸中打压楚国,并避免和楚国发生不必要的正面军事冲突,晋悼公与魏绛制订了“与楚争郑”的战略构想。在晋楚争霸问题上,别看郑国是小国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晋楚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谁能控制郑国,谁就控制了对方的前沿阵地,而郑国一直是楚国的势力范围。而郑国也深知自己的地理位置重要,采取“墙头草”的套路,谁实力强就倒向哪边。为了让郑国彻底叛楚归晋,魏绛率领晋国军队发动了数次对郑国的进攻。而对于自己的盟友,楚国也是鞭长莫及,毕竟晋楚之间的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楚国的令尹子囊对楚共王说:“当今,吾不能与晋争”。

失去楚国后援的郑国,最终在悼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实在抵抗不住晋国的进攻,在近乎亡国的情况下宣布臣服晋国,至此晋国的霸业达到极盛局面。为了取悦晋悼公,郑国国君还派使臣送去许多礼品。包括兵车百乘、乐师三人、两架乐器和十六名歌姬等。悼公见到后非常高兴,打算“以乐之半赐魏绛”,并对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

魏绛听到后,连忙推辞。他说和戎狄是“国之福”,合诸侯是“君之灵”,“臣何力之有?”他还告诉悼公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懂得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对此,悼公非常感激魏绛,“子之教,敢不承命?”不过对于你的赏赐是国家的恩典,不可废也。听到此魏绛也就不再推辞,欣然接受了。

作为晋悼公身边的一位心腹重臣,能武能文且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魏绛帮助晋悼公开创了一段“晋国复霸”的历史,同时他的“和戎狄”之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交往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被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