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的慈禧为何在权利的控制上这么有才能呢?

都说慈禧迂腐不知变通,能统治大清半个世纪,她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现代人大多将慈禧想象成一个迂腐、不知变通、只懂享乐的老太太,笔者认为:还是不要小瞧一个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能身居统治地位这么多年,慈禧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话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叶赫那拉氏乃鼓动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訢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叶赫那拉氏与奕䜣等人联合,发动政变。1861年十月六日,京城的老百姓云集街头,大伙儿拿着石头瓦块不断抛向被绑缚刑场的中年男人身上,将他砸得鼻青脸肿。

侩子手大刀一挥,肃顺人头落地,顾命大臣一党树倒猢狲散。要知道,当时的慈禧只是个年轻的寡妇,想要扳倒以肃顺为首的一干人等,绝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慈禧在打击肃顺的过程中至少做了五重准备:

一是、热河的密谋。

在顺理成章地被尊为皇太后之后,慈禧立即开始密谋扳倒外廷大臣的力量。对于慈禧来说,最佳的人选就是恭亲王奕訢。此人在咸丰执政期间郁郁不得志,皇帝逃亡到热河时曾迫不得已地将京城的一切事物全都交给奕訢来办。奕訢在京城的力量不容小觑,所以,慈禧有必要拉拢此人。

况且,奕訢的权欲非常强,所以,他亦是比较容易控制的类型。无疑,只需协调好权力分配,奕訢就是慈禧的最佳助力,事实向我们证明了慈禧的远见。

二是、回京一时的促成。

此时的慈禧尚在热河,处处受到肃顺的制衡。早在先帝逃离京城时,奕訢就已经基本掌握了京城乃至津门的军事力量,所以对于慈禧而言政变的主战场在京城而不是热河。相比之下,热河正是肃顺的辖区,在这里政变是万万不能成功的。至于该如何回到京城,慈禧展现了她的智慧。

肃顺无疑希望两宫及幼帝一直留在热河,挟天子以令天下,所以慈禧务必寻找一个肃顺无法拒绝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在太庙为先帝举办葬礼,以及扶持新帝登基。显然,热河是没有太庙的,肃顺根本没有办法以任何形式拒绝慈禧的两个提议。

三是、分化敌人。

肃顺之所以难对付,关键在于他与载垣、端华等人同气连枝。显然,这群人的力量无可估量,只有将他们分化成若干个部分,才有希望逐一击破。值此之际,在政治上将他们分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双方的既得利益有不可调和的冲突,所以只能从其他方面下手。

故此,慈禧将归京的队伍分成两组,第一组是咸丰灵柩的护送队,第二组是幼帝的护送队。在太后的安排下,由肃顺来护送先帝的灵柩,端华二人负责护卫慈禧及幼帝的周全。两队人马并不同步,肃顺在大路护送灵柩,速度比较慢,而两宫太后所走的小路显然更快些。

这种安排,彻底断绝了肃顺提前笼络京中同党的可能。慈禧抢占先机后,得以及时组织力量,应对即将到来的政变。

四是、以寡妇身份博取同情。慈禧一介女流,她的优势就是可以向中立派示弱,将敌人推上风口浪尖。

两宫刚刚回京,慈禧便向前来迎接的文武大臣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倾诉了这段时间的悲惨经历,肃顺等人目无天子欺君犯上云云。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文武大臣均深表同情。联想到肃顺平日里飞扬跋扈的作风,群臣无不同仇敌忾,甚至,有人来到太后面前问道:“何不重治其罪?”是以处于“弱势群体”的慈禧,得以“顺理成章”地对肃顺进行降职、卸任、拿问等一系列处置。

最后、是雷厉风行的捉拿行动。

前文中所作出的一切准备都是铺垫,政变的关键仍在武力手段。同年九月三十日,慈禧以新帝的名义迅速接触了肃顺等人的公职。三天后,慈禧秘密逮捕了载垣、端华等人,折断了肃顺的臂膀。当官兵围堵了肃顺时,他尚被蒙在鼓里。肃顺万万没想到,自己在护送先帝灵柩返京的路上遭到缉拿,命不久矣。

十月六日,肃顺一党被押赴刑场,直至被处死他们仍没搞清自己是如何垮台的。自九月三十日政变正式行动,直到肃顺等人人头落地,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切都是慈禧、慈安这两名女流之辈策划的。至此,先帝死后风头无两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没能掀起任何风浪,迅速遭到后党的打压。各界赞叹:“办理神速,为中外人情所不料,尤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从此,慈禧作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和他们的代表,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了47年的罪恶统治。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就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与外国签订的。她的篡政和统治,使近代中国蒙受了无穷无尽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