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中 秦始皇到底说哪一种方言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方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作为中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启了中国封建史,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2200多年的封建史,却几乎又是秦始皇意志的延续。

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中国地域庞大,方言众多,南北方言差别很大,那么历史上的伟人秦始皇,他又会说何种方言呢?学者考证指出,秦始皇所说的方言至今犹存,大约有1800万人还在说,但不在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

秦异人是秦始皇父亲,秦国放到赵国的质子——人质,吕不韦觉得秦异人是奇物可居,于是投资了秦异人,进行一次政治赌博,还将姬妾赵姬送给了秦异人。公元前259年,赵政(秦始皇)在赵国出生,二年之后秦赵交战,秦异人为了避免赵国泄愤杀他,于是仓促逃回秦国,而秦始皇留在了赵国,一直待到十岁才去秦国。

因此,秦始皇会的第一种方言,必然是邯郸话。不过,邯郸位于河北,在过去2200多年之中,历史风云变幻,异族多次占据河北,所以古今邯郸话差别很大,秦始皇的第一种方言,如今已经难以考证。

但赵政来到秦国之后,一直生活在咸阳周围,因此必然会说第二种方言,即关中方言。所谓关中方言,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基准方言为西安方言(东府)和宝鸡方言(西府),秦始皇说的方言应该是东府话。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关中临近北方草原,秦朝的关中方言很难保留下来。

晋朝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唐末战乱,五代更迭,两宋孱弱,国度南移,关中自唐后就失去了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在北宋是宋辽边界,南宋更是金人领土。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带来的外来语的强势入侵,关中方言的纯洁度还有多少?元、明、清三代之后,关中方言又不断吸收新的语汇,历经岁月变迁,如今的关中方言与秦汉时期的早已大相径庭了。

客观的说,随着永嘉南迁等事件的发生,大批关中人南下之后,可能散落各地,因此秦汉关中方言也已经融入当地方言之中了,很难保持完整。

那么,秦始皇所说的方言,如今真的不见踪影了吗?学者研究发现,秦始皇所说的方言至今犹存,大约有1800万人还在说。

原来,秦始皇一统华夏之后,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又先后掀起两场战争,即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在南征百越时,秦始皇面临一个直接问题,百越地区缺少帝国子民,军事可以征服百越,但没有中原百姓的百越,犹如大树没有树根,自然也就难以持久占据,于是秦始皇采取的是“移民实边”政策。

但乡土难离,把良家子弟流放到数千里之外的百越地区,容易引起反弹,于是秦始皇用了“输毒于外”的办法,即他眼里的“毒人”送到百越地区。秦始皇眼里的“毒人”,就是“贾人,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祖父母) 或父母尝有市籍者等7种人”,把这七种人谪发远征或戍边,这些人既可作为战兵,又可作为戍边百姓,一举两得,史书上称之为“七科谪”。

这些“毒人”的其中之一聚集地,就在如今的广东潮汕地区。秦始皇打下广东之后,在此设立南海郡,潮汕地区隶属于南海郡揭阳县,于是潮汕地区就比较完整的继承了关中方言。

但秦始皇南征百越成功之后,在百越地区先后设立“桂林、象、南海”3个郡,在多个地方都有关中移民,为何说潮汕地区继承了关中方言呢?因为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地势非常险要,属于易守难攻之地,所以才能保留比较完整的语言血统。如今,潮汕地区还保留着很多传统中原习俗。中山大学人类学家对广东三大民系的体质特征进行分析后的结论是,潮汕人的体貌特征与北方汉人相似性较大,与百越民族的融合度低。

著名作家王朔曾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汕话。”

王朔:用潮汕话朗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鸠、洲、逑都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如同吟唱一般。正因为潮语的浓浓古韵,用潮汕话朗诵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更有韵味,更加平仄分明、琅琅上口。

当年,到过潮州的大文豪郭沫若,就深有感触地指出,潮汕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因此,潮汕话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有汉语的“活化石”之称。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流传二千余年的“洛阳雅言”寿终正寝,北方官话对潮汕方言影响至深,潮州府城话与汕头话出现变异,但汕头与揭阳之间的潮阳话却变化不大,依然保持古老的方言。所以,秦始皇所说的方言,最可能的是潮阳话!如今,说潮汕话的人口大约1800万,说朝阳话的人口大约180万。

需要说明的是,早在2700年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洛阳建立东周之后,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普通话——雅言,《辞海·雅言》中解释是“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从公元前770年到宋朝的二千余年中,洛阳雅言一直是中国古代普通话,或者说是重要组成部分。而洛阳与关中距离不远,两地方言比较相近,从潮汕话读古诗更押韵这一点来看,可以反证潮汕话的历史悠久,与定都关中的秦汉唐关系密切。

潮汕方言有八个声调,即阴平、阴上、阳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与《诗经》、《论语》等上古的口语较为接近。而现代汉语仅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已没有了入声。多一种声调,就多了无数种变化,少一种声调,就少了无数变化,因此有人感慨少了“入声”之后的中国人,没有古人聪明了,开始慢慢变笨。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讲一口潮汕话,难怪潮汕话太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