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朱元璋为何要卸磨杀驴除掉刘伯温 两人之间发生过什么过节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伯温和朱元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伯温功劳如此之大,朱元璋为何要卸磨杀驴,你看他出身就明白了。

刘伯温和张良诸葛亮一样,都是被民间封为神话一般的人物,但,民间似乎对刘伯温的崇拜更多一些神话的也更厉害。

什么撒豆成兵呼风唤雨对他来说都是小儿科,最重要的是,他跟袁天罡一样,都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袁天罡的《推背图》一直都被誉为是能够预知未来的神书一本,同样有这种能力的刘伯温,也写过一本叫做《烧饼歌》的书,里面也预言了未来几百年的事情。

之所以一直要强调民间看法这几个字,那是因为刘伯温在正式的记载中,并没有许多的“超能力”,相反的在现实的政治地位和待遇方面,是远远比不上张良和诸葛亮的。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汉朝建立后被封侯,这种待遇在当时已经是为己任成了,诸葛亮更是实际在后蜀实际掌权很长时间,整个后蜀完全就是他说了算。

刘伯温可就不一样了,他也许能力上不比张良和诸葛亮差,但是他偏偏遇到的是朱元璋这样的人,也许前期在朱元璋还很弱小的时候,还能听刘伯温几句话。

但随着朱元璋的逐渐强大,刘伯温地位就变的非常尴尬,而且明朝建立后,只是被封了一个非常低的伯爵,更重要的是,不就就被赶出了京城。

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刘伯温为什么朱元璋一开始就比较看轻他呢,其他人起码最初封的爵位都比较高,就算后期朱元璋有清算功臣的举动,但是这明朝敢建立,我们从刘伯温的封爵终究能看出来,实际上他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

那么一向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为什么会有如此下场呢,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因为朱元璋,更因为刘伯温的出身。

就像现在的流行的说法,有些东西,你出生的时候没有拥有,你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拥有了,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出身决定了,他在朱元璋的团队里,不管你的贡献有多大,给你的赏赐也就那么多了,而且也不会得到信任的。

易经上有一卦叫做亢龙有悔,意思就说说,任何事物发展到顶峰,就会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对于天下的读书人来说,到了元朝这句话终于得到了钢针一般的验证。

中国文人的地位,在宋朝达到了顶峰,赵宋王朝不杀士大夫,大力推行科举,是一个文官绝对统治的时代,那是个迄今为止,都让无数文人为之向往的一个时代。

但随着元朝的建立,以文立国的宋朝,彻底被蒙古人的铁蹄打败,而文人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不但在蒙古帝国完全没有地位,而且文人也被化为了下九流的行当。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在元朝的体系内,不但读书人完全没有地位,而且是仅仅是次于乞丐的一个职业。

所以为什么说在元代出现了杂剧这个行当,正是因为大量的读书人没事可做,无处展示自己的才华,无处释放自己的青春,于是才有了历史精彩的元杂剧。

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中国文学因为元朝的存在,多了一个精彩的类别,但是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可是天大的灾难。

元朝废除科举,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读书人,没用用武之地,这也是导致元朝阶层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元朝以压倒性武力建立王朝,短短八十年就结束的重要原因。

尽管元朝把读书人定位了下九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统治者终于意识到,这治理天下没有读书人还是不行,你堂堂朝廷,下个文书啥的,都没有几个识字的可不行,治理庞大的帝国,必要的读书人肯定是需要的。

于是在元仁宗时期,开始恢复了科举,规模上这可完全比不了宋朝,尽管科举没三年才举行一次,而且也曾经又被丞相伯颜废除过,但毕竟有了这个一个哪怕是象征性的上升通道,元代的读书人,总算是看到了一点点希望。

刘伯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读书科举的生涯,作为从小就被称作神童的他,考上科举自然不是什么问题。

唯一有问题的是,当时已经是元朝末年,刘伯温上了元朝的车,却发现这早就是一辆破烂不堪的车,刘伯温面对如此腐败无能的元朝,已经看到了元朝的未来。

于是在几次向上次提意见而没被采纳之后,刘伯温辞职不干了,官场生涯已经让他非常清楚了看到了元朝的未来,各地蜂拥而至的起义军,更是让刘伯温这个儒家知识分子,看到了驱除鞑虏的希望,刘伯温隐居了起来,像姜太公诸葛亮那样,等待自己的有缘人出现。

刘伯温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有缘人,这个人就是朱元璋,在明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以优异的表现,成功引起了刘伯温的注意。

尽管有的材料上说,朱元璋来请刘伯温是带有暴力威胁的,但事实上如果你人不行,就算这次能用暴力威胁去,之后刘伯温有无数的机会逃出来,更不要说实心为朱元璋办事了。

朱元璋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这里面的道理,他很容易能够想明白,所以像刘伯温这样的谋士,朱元璋是绝对不可能用暴力请回来的。

谋臣与主公,本来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主公选择了谋臣,谋臣同时也选择了主公,这样谋臣才能在主公手下干出一番事业。

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迅速在众多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尤其是给朱元璋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更是为朱元璋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伯温能碰到朱元璋是幸运的,毕竟天下大乱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朱元璋赢了,而且赢得很彻底,彻底收回了幽云十六州,完成了汉人几百年都没有完成的伟大功业。

这种功业即便是放眼整个二十四史,那也是能排的上前几名的,刘伯温也因此成了百姓心目中被神话的人物,毕竟这里面刘伯温作为谋士,功劳也是非常的大的。

但朱元璋这个人,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取得了巨大功业的同时,朱元璋对周边人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作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心里的底色还是儒家传统的亲疏远近的观念,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老乡,比如说汤和比如说李善长,那都是被朱元璋看做是自己人,封的爵位也都非常大,直接被封为了公爵。

如果和汉初三杰做个类比的话,徐达就是韩信,李善长就是萧何,而刘伯温就是张良,基本上立朝之初,徐达和李善长都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但是比起来张良,刘伯温的待遇可就差远了,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正式封官加爵,刘伯温只得到了一个可怜的诚意伯,一个低等的爵位已经说明了一切,在朱元璋的心里,他从来也没有把刘伯温当做是自己人看待。

朱元璋心里看重的,还是他自己的家乡人,还是跟他出身一样的人,而刘伯温是个文人,属于浙东集团的代表,这一切都不符合朱元璋的用人标准,所以一开始刘伯温的爵位就很低,更不要提立朝之后,朱元璋对刘伯温也没什么重用,只不过是把他当做是制衡李善长的一枚棋子罢了。

这一切从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集团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刘伯温作为元朝的官员,尽管他最后加入了起义军,但他毕竟做过元朝的官吏,这一点是朱元璋最痛恨的,因为正是元朝官吏的贪污腐败彻底害惨了自己的父母,才最终把朱元璋逼上了绝路。

朱元璋痛恨官吏,尽管这一切和刘伯温都没什么关系,但这一层身份,也就注定了刘伯温这一生都无法得到朱元璋的真正信任。

最终刘伯温还是死了,有人说是胡惟庸毒死的,胡惟庸也是替皇上办事,历史上这样的谜案很多,但刘伯温是自己的死的还是被杀的,基本上意义已经不大了,毕竟死之前的五六年,刘伯温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朝廷,换句话说,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所以刘伯温这个肉体最终什么时候,消亡对于大明朝来说,已经是一个无足轻重也完全没有必要讨论的话题了。

一个人可以有惊世的才华,但可能决定你最终高度的并不是你自己,很多事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并非是人力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