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为什么会在光绪死后做摄政王?真相是什么
光绪皇帝死后,为何选择载沣作为摄政王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知秀网小编告诉你。
走在历史的尽头我只是与历史擦肩而过,却被撞得满怀。原来历史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总在内心的最深处触动那浅浅的痛。行走在大江的两岸,河水夹杂着历史的黄沙,历史的碎片沉淀在河水的最远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民间传说,有风流野史,同样也有人物评说,有庙堂之高,更有江湖之远!今天就让忆古思今带你踏入历史的长流中,寻找历史的功过评说,寻味历史中的智趣今鉴!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下午,3岁的溥仪从醇亲王府被抬入了宫中。溥仪一入宫,就被带去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事先准备了一串糖葫芦,让太监拿给溥仪吃。没想到,溥仪根本不买账,随手将糖葫芦扔在地上,放声大哭,“我要嬷嬷,我要嬷嬷。”
嬷嬷是满语中的乳母或奶妈的意思,溥仪喊的嬷嬷是乳母王焦氏,溥仪和她的关系非常亲密。溥仪的哭泣让慈禧太后颇为厌烦,“这个孩子真的让人厌烦,快带他去外面玩耍吧。”
据说这是溥仪一生中唯一一次和慈禧太后见面。慈禧太后为何选择溥仪来继承光绪的皇位,3岁的溥仪肯定入不了她的法眼,一定是慈禧太后看重溥仪背后的人,这个人就是载沣。
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慈禧太后能成为晚清实际统治者,识人能力堪称超一流。那么,慈禧太后究竟看到载沣的哪一点呢?七个字,“性格软弱,好驾驭。”慈禧太后临死时,把清廷大权将给隆裕和载沣,在她心中希望隆裕能继续“垂帘听政”。
载沣的弟弟载涛对慈禧太后选择载沣作为摄政王,进行了一番分析,“慈禧太掌权半个多世纪,见过无数人才,难得她不知道载沣不堪大任?之所以选择载沣,是因为慈禧太后发现皇族近支中,只有载沣容易驾驭。”
载涛的分析很有道理,当慈禧太后重病不起时,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安排。立幼主,依旧是慈禧太后的首要选择,加上隆裕是自己的心腹,这样就避免旧案被翻。结果证明,慈禧太后的眼光确实毒辣,她深知载沣的性格缺点。
撇开载沣的性格软弱,载沣算得上是一位与时俱进的人,他早年出访欧洲,最先使用汽车、电话,甚至还是紫禁城里第一个穿西装的王公。不仅如此,载沣还主持过有关宪政的大讨论,他本人倾向于立宪救国,而且他是光绪的胞弟,这让他受到立宪派的支持。
对于载沣本人来说,自己担任摄政王三年时间,最大的失误可能没有除掉袁世凯。袁世凯也深知自己的凶险,他精心安排,以退为进,回到老家静待时局变化,最终反败为胜。慈禧太后病死后,大清需要有能力、有经验的决策人时,结果最不适合作为最高决策者载沣却被推到最前台。
历史,从来都是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历史的选择,也未必是真理。只是,浮华多年后,也只是如梦一场。选择,最终指明了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历史中探索人文,寻味故事,便知兴替得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关于历史故事,就像它一样多年孤寂却毫无喧闹,安静的等待着懂它的人,细细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