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中继位,唐昭宗李晔消灭了大宦官却来了新的问题
大唐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晔即位的时候,大唐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地方上藩镇林立,目无天子,州无刺史、县无令长,各地军阀独裁处置地方事务。朝堂内部以杨复恭为首的宦官集团把持大权,骄横跋扈,昭宗李晔处处受制。
唐昭宗李晔
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昭宗李晔先从消除身边宦官势力着手,开始整顿朝纲。他使用离间计,让大宦官杨复恭和他手下的干儿子们反目成仇,分化其力量,最终铲除了以杨复恭为首的宦官势力,使宦官集团多年来第一次遭受重创。但是在打击宦官集团的过程中,另一个更让人头痛的问题又出现了,这就是藩镇势力越来越强大。
唐朝大宦官杨复恭
昭宗李晔深深知道,对付强藩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中央军才行,没有武力支撑,藩镇不会听你的。但他哥哥唐僖宗李儇在位时,中央禁军已经被彻底摧毁,无兵可用。因此,李晔即位后便开始招兵买马,大大扩充禁军,武装起了一支10万人的部队。有了枪杆子,昭宗李晔的腰杆子也硬了,便开始了对藩镇的武装斗争。
可惜刚刚组建起来的新兵蛋子打不过久经沙场的老兵油子,昭宗李晔的消藩战斗打来打去,把10万人的中央禁军基本打没了,藩镇势力却是“摁下葫芦浮起瓢”,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王建等几个大军阀,打着替朝廷消藩的名义,互相倾轧,不断壮大势力,扩充地盘,成为唐末藩镇最强大的几股力量。
在这期间,昭宗李晔历经磨难,先后被李茂贞、韩建、朱温等藩镇势力挟制,被迫逃离长安,四处奔波。曾经在华州被刺史韩建幽禁了三年,李唐皇室11个王爷在此被杀。后来朱温势力发展得最为强大,又挟持李晔回到了长安,并将剩下的几百名宦官全部杀掉,困惑中晚唐的宦官问题终于被朱温彻底解决了,昭宗李晔也彻底沦为朱温的傀儡。
为了控制李晔,朱温把侍候他的200多身边人全部杀掉,换上外貌身高差不多的亲信。昭宗李晔刚开始没发觉,等到时间长了才发现:自己身边已经全都是朱温的人了!后来朱温担心昭宗不好控制,就派人深夜将其杀死,享年只有38岁,在位16年。李晔死后,朱温扶持其第九子李柷登基为帝,史称唐哀帝,这就是唐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个什么事都不管的超级傀儡。
公元907年,在位仅三年的唐哀帝被迫禅位给了天下兵马大元帅、梁王朱温,次年被毒死。曾经强盛一时的唐王朝就此覆灭,后梁建立,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回望昭宗李晔在位的唐朝末年,有些情境跟明末崇祯帝在位时很像,都是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外有强敌,内有权宦当政。两人应对的手段也相仿,都是“攘外先安内”,先从铲除身边的宦官集团入手,没想到的是内乱平息了,杨复恭、魏忠贤两个超级权宦被除掉了,但大唐和大明却没有迎来转机,反而以更快的速度灭亡,原因何在?
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宦官集团的特殊性,他们是依附皇权存在并展现价值的特殊群体,他们可以狗仗人势,可以专权跋扈,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但身体的缺陷决定了他们很难有篡位自立、改朝换代的思想,这点跟权臣武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只有宦官专权擅政,皇帝会换,大唐、大明的江山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而且官宦集团在大唐、大明都形成了从上到下的一个系统体制,渗透到经济发展、财政税收、军事部署的各个方面,对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大明魏忠贤当政时,尽管他是个很坏的人,但他有手腕和人脉,袁崇焕、孙承宗等将领在他的支持下才能老打胜仗。后来崇祯帝一上台就把魏忠贤集团废了,原有的支撑体系轰然倒塌,上台的东林党人清谈误国,缺少应对手段,才使大明国事愈发不可收拾。
所以笔者以为,大唐、大明末年,昭宗和崇祯帝采取的策略应该是“先攘外再安内”,把宦官这头先稳住,用其平衡地方势力,然后集中力量优先解决藩镇问题。对藩镇应该是拉一个、打一个,加剧藩镇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争斗,自相消耗。然后中央趁机积蓄力量,慢慢地对付他们,或许能取得不错的消藩效果。藩镇问题解决了,再回头解决宦官问题,这个次序可能好一些。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大唐大明的覆灭有其末代黑暗统治的历史必然性,笔者的想法也是一厢情愿的臆测,仅供大家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