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秦国历史上的四大外交奇才,他们分别是谁?

1、商鞅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大增。商鞅认为“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 他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把各国的攻击目标引向魏国,解除魏国对秦国的威胁,同时孤立魏国,进而有效地削弱魏国。由于商鞅的离间,魏国成了众矢之的。在魏国众叛亲离的同时,商鞅加紧了对魏国的武力攻扰。公元前 341 年,魏国在马陵被齐国击败。马陵之战是魏国从来没有过的惨败,实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

在这一段时间内,由于秦国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首先确定了削弱魏国的正确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斗争。其次,避开了过早地同魏进行正面的大战,从而赢得了时间,在国内改革的基础上,做好了同魏决战的必要准备。第三,秦国采用了中立楚、韩,联合齐、赵,孤立和打击魏国的正确策略,使魏国四面受敌,被动挨打,连遭惨败,不得不向秦国割地求和。这样,秦国不仅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削弱了魏国,而更重要的是,对魏战争的胜利使其积累了外交经验,增进了向东方扩张的信心。

2、张仪

在秦惠文王一代,张仪对秦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张仪,魏国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到秦国推销“连横”思想,受到秦惠王重用,拜为秦相。张仪上任后,首先“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拉拢魏国不过是他连横活动的一步棋。张仪在连横之初曾指出:“夫秦之所以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

魏国是合纵的核心,楚国是合纵举足轻重的砝码。魏国既服,如果进而制服楚国,合纵自然会失去根基和力量,难以取得成效。当时,楚联齐抗秦,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因此破坏齐、楚联盟是秦国关键的一步。张仪随后将连横目标转向楚国。张仪以口头承诺的商於之地六百里作为齐楚断交的条件。不能得地,遂发兵击秦,但却两败于秦,楚的汉中也为秦所有。这样,就使秦国本土与巴蜀连成一片,不仅消除了楚国从南方来的威胁,而且使巴蜀丰富的物质资源畅通无阻地运向关中,这对秦国迅速壮大起了重要作用。于是继魏国之后,楚国也成了张仪连横政策的俘虏。张仪在秦惠文王一代的外交,不管是弱魏还是弱楚,目的都是为了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张仪的贡献也集中表现在这里。

3、魏冉

前307年,秦武王死,秦昭王立。魏冉是昭王之舅,他在任相期间,积极推行蚕食韩、魏,削弱齐、楚的外交战略,秦国的领地得到很大的扩展。秦昭王十二年,魏冉任用著名军事家白起为将,加紧向韩、魏攻伐。伊阙之战,秦大败韩、魏联军。这是韩、魏同秦交战以来遭受的最惨重的损失。此时,齐国大有称霸天下之势,诸侯震恐,燕国就暗中联络各国准备联合伐齐。秦昭王看到这正是操纵各国削弱齐国的大好时机,于是在前284年, 秦参加联合伐齐,联军分兵多路攻入齐国,齐国全面溃败,齐湣王也被杀死。遭受这场打击,齐国再也没有振作起来。

魏冉认为魏国是天下之“中身”,攻击中身首尾必救,不如击楚。前279年魏冉派白起大举攻楚,一举攻下郢都。楚顷襄王不得不迁都陈(今河南淮阳),楚国从此也失去了抗击秦国的能力。楚国既败,白起又转攻三晋。魏国在秦国的打击下,疆土被大量蚕食,失去了抵抗能力,到了昭王末年,能与秦国相对抗的只有赵国秦昭王即位以来,魏冉主张通过蚕食政策达到兼并的目的,这种政策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后之功也”。

综观秦昭王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成绩是最主要的。在不断对韩魏的攻伐中取得了大片领土,同时积极策划和参与削弱齐楚的活动,削弱了这几个国家的实力,从而在敌我力量对比上逐渐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对秦的统一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范雎

范雎“远交近攻”战略的具体步骤是:先迫使地处天下中枢的韩、魏与秦结好,挟此以威逼楚、赵,使楚、赵屈服,进而慑服远方的齐国。远方的齐国依附后,秦国就可以放手兼并与秦接壤的韩、魏二国的土地了。韩、魏之中,范雎主张先取韩,因为“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秦要去心病,必先拿韩开刀。范雎还提出“勿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 的战略。即注重以离间手段分化、瓦解敌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