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文史百科 > 正文

在正史中,司马懿为什么要让张郃去追击诸葛亮?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郃被乱箭射杀,真的是司马懿“借刀杀人”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的前中期,张郃还并不是非常的出名,但是到了后期,张郃的地位和名气不断的抬高,已经是逐渐的成长为天下名将了!汉中之战时,刘备就曾夸赞过张郃,说他是天下名将,用兵有方。而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由于蜀汉人才凋零,除了诸葛亮本人,很难有人能够击败张郃。在当时的战场,张郃的军事表现可比司马懿强多了!

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说白了,与其他顶尖名将相比起来,算不上是非常出色的。我们大家之所以认为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超强,那是因为之前的那批名将都已经逐渐地凋零了,没人去和司马懿竞争了。而且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罗贯中先生给了司马懿很多的篇幅,重点写了他和诸葛亮的对抗。不过即便如此,司马懿在和诸葛亮的对抗之中,也是常常处于下风,被诸葛亮以劣势兵力压着打。要知道,在曹真时期,人家可是敢于直接和诸葛亮硬刚的,而且诸葛亮还占不了丝毫便宜。

综合来看,相比于司马懿,其实张郃对于蜀汉的压力更大,张郃是有勇有谋的名将,军事能力胜于司马懿!而之所以会有人说诸葛亮在射杀张郃的那一刻,发现自己中计了,其实完全是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情节,关键是,就演义中的情节来看,诸葛亮也并没有丝毫发现自己中计的后悔与懊恼,而是非常的开心自信!

当时诸葛亮率军撤退,司马懿想要追击,张郃自告奋勇,结果司马懿并不同意。司马懿认为张郃太过急躁,容易出事,不愿意让他前去。最后在张郃的坚持之下,司马懿才勉强同意让张郃前去追击。

原文:懿大喜曰:“孔明此去,必有东吴消息也,谁敢追之?”大先锋张郃曰:“吾愿往之。”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耳。”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大先锋之职。今日正是立大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

张郃追击蜀军,先是魏延同他交手,诈败而去,引诱他追击,之后关兴又出马,继续诈败引诱张郃,如此反复几次,张郃终于被引诱到了木门道中。张郃也是百战名将了,魏延和关兴轮流诈败,引诱他追击,为啥张郃都没有发现呢?还傻乎乎的追,这个场景让人看得感觉非常奇怪。实际上,这就是罗贯中先生有意安排的了,以张郃之前的表现来看,他为人聪慧机警,颇有谋略,而且极其擅长保命,怎么会看不出这么明显的计谋?

最终张郃被引入木门道,两边蜀军万箭齐发,张郃及其部将,被乱箭射杀。而诸葛亮见张郃被射死,说了这么一段话。

原文:忽一通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众军勒回马急退时,只听得山头上大叫曰:“诸葛丞相在此!”众军仰视,只见孔明立于火光之中,以羽扇指众军而言曰:“吾今日围猎,欲射其‘马’,误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复仲达,早晚必为吾所擒矣。”

这里的马指的是司马懿,而獐则指的是张郃,诸葛亮的意思是我本来设计想要伏杀司马懿,没想到却杀了张郃,你们这些曹军回去告诉司马懿,今天算他运气好,我早晚要把他捉拿到手!这话怎么看,也不像是诸葛亮在后悔中计射死了张郃,这完全是诸葛亮的胜利宣讲啊!而很多人因为这句“欲射其马,误中一獐”,便说诸葛亮明白自己中计,完全是一种臆想了。

事实上,在正史中,张郃本来是不愿意去追击诸葛亮的,这一点和演义中大不相同。

《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根据这份记载来看,当时司马懿让张郃去追击诸葛亮,而张郃深知诸葛亮之能,并不想去追击,所谓“穷寇勿追”,但是在司马懿的坚持下,张郃不得不听从军令,去追击诸葛亮,最终被诸葛亮射杀。很多人认为,张郃之死,很可能是因为司马懿想要排除异己,毕竟张郃能力强,又忠心于曹氏,所以司马懿才使用了这招借刀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