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刘伯温主动辞官归隐 刘伯温结局为何那么惨
对明朝刘伯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伯温:明朝开国功臣,主动辞官归隐,为何落得结局悲惨?
明朝的建立,离不开朱元璋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更离不开他背后众多的能人志士。这些人中,有的擅长领兵打仗,有的坐镇后方、运筹帷幄,还有奇谋屡出之人,而刘伯温则是他们中一等一的谋士。
我们很多人知刘伯温是因为他的字,刘基字伯温,在很多逸闻趣事中,他都以刘伯温这个名字出现。历史上的刘伯温,堪称天才式的人物。在幼年时,他便表现出极佳的学习天赋,在12岁时就考中秀才,14岁时进入学校学习春秋经,仅仅看了两遍就倒背如流。他的老师夸赞他,你以后必定不是平常之辈!之后十年里,他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通。
23岁时,他第一次参加元朝的殿试考试,就考中进士。此后他在元朝做官,无论官职大小,当地总能被治理得井井有条,民生和谐。但元末战乱四起,他的志向也一直无法得到实现,便辞官回家。
直到49岁时,他遇到了朱元璋,一眼认定朱元璋是能干成大事的人,便为他出谋划策。这第一条建议便为朱元璋扫清成功路上的两个最大对手,张士诚和陈友谅,这条建议的内容是对张士诚、陈友谅实施单线作战、逐个击破的策略。
朱元璋扫清各路军队时,刘伯温又提出另一条建议,就是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己发展力量,并立国号大明,让天下英雄为自己所用。这条建议深得朱元璋心意,在成皇的道路上,寄人篱下是不可能的事,可见刘基的政治能力是非常卓越的。他这种政治能力也让他在大明官场中游刃有余,这一点比胡惟庸、蓝玉要强上不少那为什么他在官场上却落得身死的结局呢?这要从他跟李善长的关系上讲起,论资质,李善长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一批人,而刘伯温算半道起家,要说朱元璋对两人的重视程度,李善长无疑要更重一些。
开国后,刘伯温与李善长一同在京城任职,李善长这时是丞相,而刘伯温则是御史中丞,论官职,李善长要远远大于刘伯温。但刘伯温不计较这些,他向皇帝进言要严惩违背法纪的人,而李善长的宠臣李彬被刘伯温上书弹劾,朱元璋让刘伯温自行处置他,刘伯温便下令斩杀了李彬。此事之后,李善长对刘伯温的态度极度恶化。李善长有个学生叫胡惟庸,这两人还有联姻关系。胡惟庸的才能让他迅速上位,接过老师的班,成为了丞相。整个朝廷中刘伯温得罪了很多人,胡惟庸就是这些人的领袖,不断在朝廷上打压刘伯温。哪怕封了诚意伯,刘伯温深知局面已经不是自己能够把控的,便辞官还乡。
胡惟庸没有就此放过刘伯温,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终于在洪武八年,刘伯温染上风寒,作为开国大臣,朱元璋还是要有所表示。胡惟庸表示自己可以去探望他,于是带着御医前往,刘伯温按照御医的药方,结果病情更严重了。于是他进宫面见朱元璋,告诉他胡惟庸看望自己的事,但朱元璋态度冷淡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了一切。
本身是可以医治好的小病,服用御医的药方后,竟成了难以治愈的病。再加上皇上的态度,刘伯温身心俱疲,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没过多久,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就叫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告诉他们为官的道理,要刚柔并济,以德服人,自己的遗书等胡惟庸死后再交给皇上。
这个传奇的谋士带着遗憾离开了,有很多人认为是胡惟庸导致他的死亡,而朱元璋的态度则是次要的,他的态度让刘伯温明白,自己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不过朱元璋倒是又抓住了胡惟庸的把柄,之后连同谋逆罪处死了胡惟庸。朱元璋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是说这是他的一石二鸟之计,后世各有猜测。
刘伯温的死,对于大明来说是一个损失,对文化界亦是一个损失。他不仅是善谋之人,更是一个文学大家。他和宋濂、高启,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之作。归根结底,他的死亡是跟明朝淮西集团斗争失败的结果。李善长、胡惟庸作为淮西集团的领袖,一手导致了刘伯温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