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刘伯温功劳比李善长大,为何官职却不如他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大明王朝,随后他开始大封功臣,总共封了六个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可若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大有玄机。

首先一个,李善长是这里面唯一的文官,除了他之外,剩下那几个都是浴血奋战的武将,可以说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朱元璋玩命的,封为公爵谁都不会有什么异议。可唯独这李善长,没立下多少让人信服的功劳,反倒是爬上了高位,这怎么回事?其实,这里面蕴藏着朱元璋的驭人之术。咱们可以拿他跟刘伯温做个对比,就看出来了。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县人,在攻城拔寨,判断形势上给朱元璋出了很多好主意,功劳仅次于那些冲锋陷阵的武将,而李善长一向是居于幕后干着管家婆的角色,督运粮草,收税,记账等等,可偏偏到最后刘伯温仅被封为伯爵。跟李善长比可差远了,仅仅从俸禄上看,俩人就不能比,刘伯温的俸禄也就240担,李善长是4000担,几乎差了快二十倍了。

这就看出来了:李善长虽然也有一些功劳,但是长期居于幕后,功劳并不足以服众,所以朱元璋特别放心地扶植他,因为他明白:就是把李善长捧上了天,这人也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除了对他感恩戴德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老老实实干活。

可刘伯温就不一样了,他除了对休养生息,治国安天下这些东西谙熟之外,在军事上还很有谋略,尤其是判断大形势判断的很准。这要是放在战争年代那就是可与不可求的奇人,可现在已是太平盛世,这些东西的用处只能体现到一个地方——造反。

没错,历朝历代皇帝第一个头疼的就是这个问题,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要是把刘伯温给立起来,万一他要有不臣之心,朱元璋就得吓得半夜都睡不着觉,他能想到刘伯温能想到,他想不到的刘伯温还能想到,这不是给自己树了个大敌吗?虽然刘伯温一再强调自己并无贪图权势之心,可朱元璋也不敢完全相信: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再说了,即便他自己没有造反的意思,万一哪儿蹦出来个人要造反,刘伯温只要跟他出个主意都够吓人的了,更别说其他的。所以他有意在官位和俸禄上贬低刘伯温。

当然了,刘伯温也不傻,他知道朱元璋忌惮的是什么,所以就不止一次地提出让他归乡养老,可朱元璋倒不干了:圣明天子在朝,想辞职是不行的,当然了,他有更重要的用处,那就是用他牵制李善长,省的李善长一家独大,他到时候不好收拾。不得不说,这是朱元璋自家独特的用人之术。

当然了,相对于朱元璋后面做的事情,这些事都小的多了,那就是废除宰相制,继李善长之后,大明朝又出了一个比较牛逼的宰相——胡惟庸。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经有点儿嫌丞相碍事了,可一千多下来都这么干,他贸然提出废除,肯定会受到底下大臣的激烈反对。于是他放纵现任宰相胡惟庸胡作非为,然后自己留在暗中监视,等到火候差不多的时候一举拿下。

可即便是准备这样周密,到时候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没办法,这制度太重要了),超过一大半的文臣武将跟他对着干,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实施了最强硬的手段——一律杀头,株连了三万多人之后,这个案件才算是尘埃落定。从此,大明王朝只有天子当国,再无相国作乱。这就是朱元璋的算盘,尽管他没能预料到以后的内阁和权阉,可至少目前来看,这个局面还是相当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