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为什么推平田文镜的坟墓?背后蕴藏深刻寓意

爱新觉罗·弘历,即康熙帝、清高宗,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年间的平墓风波,究竟是“阴差阳错”的闹剧,还是一场“杀鸡儆猴”的作秀表演,又或者是一场“寓意深刻”的推陈出新呢?

田文镜还是那样清廉,刚正不阿,但是在两任帝王心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待遇。

阴差阳错的平墓风波闹剧

时值乾隆三年(1738年),也就是在清高宗上任不久之后,为了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清高宗就带领着群臣,前往西陵祭拜自己过世的父亲,但是中途却发生了意外,按照本来规划的路线,恰巧就触碰到了雍正时期风光无限的大臣田文镜之墓!

为了不耽误行程,清高宗就改道而行了,但是回来的时候,当初的坟墓已经被夷为平地,清高宗也就当作什么也没发生一般,回京之后也并未提及,追究责任。尽管看似是无心为之,手下人会错意罢了,但是呢,其中的故事,也不得不令人生疑。

杀鸡儆猴表演作秀的目的

实际上清高宗和清世宗完全是不同的两种治国理念,田文镜当时的政治理念恰好与清世宗理想中的目标相契合,足够强硬的铁腕手段,本来自己就是十足的清官,而且重用酷吏制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做有一定的弊端,太过于严苛,反而更容易激起民众的不满情绪,而且为官十分清廉的作风,也导致他的朝廷之中树敌众多。正如当时河南巡抚雅尔图之言:“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

清高宗对于田文镜的行为就很看不上,不仅认为他不如李卫以及阿尔泰,而且从当时他对于田文镜墓地被平一事的态度就可见一斑,本来墓地是死的,但是和死人过不去,显然不是无意的。

如果当时清高宗真的尊敬田文镜,实际回朝之后完全有必要追究责任,但是之所以乾隆时期能有和珅的存在,还就是因为清高宗更喜欢和珅的做事风格。

看似偶然实则有深刻寓意

清高宗实际上对自己的父亲有一定的成见,都还是挺喜欢他爷爷清圣祖仁政治国的思想,正是由于当时田文镜过于严苛的态度,也导致了更多民怨的产生。

而且对仁政爱民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作用,后来田文镜之所以被清世宗制裁,就是因为他朝中树敌众多,遭人屡次弹劾所致,实际上也怪不得别人。

比起清世宗,清高宗则有不同的价值观,清世宗时期的宠臣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当然也会最终沦为清高宗的垫脚石,既然当时田文镜在世不能将其制裁,那么他死后也就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让朝中其他大臣警醒。

实际上这也是整个大清王朝的一种惯例,“一朝天子一朝臣”,几乎很少有旧臣子连续侍奉几任皇帝。

田文镜再清廉,也难免会让人抓住把柄,即使和珅再贪污腐败,也不可能一无是处,至少早期的和珅也是极为精干之人,很大程度上,君臣关系也要取决于帝王调性,乾隆皇帝平了田文镜的墓,无非就是给世人一种暗示,做人切记太绝,做人做事留一线,事后终归好相见。

雍正时期的宠臣,但在清高宗那里却并不受待见,有人说整个大清朝的覆灭清高宗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也并非绝对如此,贪污腐败历来就是官场一大难题,惩治过松,难免会让贪官肆无忌惮,过于严厉,同样也会让经济收缩,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就看如何掌握好那个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