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那些建文旧臣也不得不拥立朱棣为帝了

在历史长河中,朱棣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为您讲解。

朱棣是百年难遇的英明皇帝,上马能征天下,下马能治国。每个”开国“皇帝的对手营中,总会有那么几个猪队友会送上神助攻。

朱允炆的阵营中这样的猪队友还不止一个。黄子澄就是头一个,先不说他鼓动朱允炆贸然削藩这事多不明智。他推荐了一个人,成了朱棣靖难成功的关键因素,那就是曹国公李景隆。

明军

1339年,朱棣起兵时,朱允炆任用长兴侯耿炳文为伐燕大将军,耿炳文的能力虽然不能与徐达、常遇春这些猛将相提并论,但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之一,擅长防守。吃了一次败仗后,黄子澄就以耿炳文年老(当时已经60多岁了)不堪重用为由,推荐李景隆接任了伐燕主帅。

李景隆只是一个书生将领,平时就只练过兵,而实战经验为零。不过好在李景隆有一些能力还不错的手下,比如都督瞿能。

1339年,朱棣带兵夜袭大宁,李景隆知道后,便下令攻打朱棣老巢北平。都督瞿能带兵对着张掖门一顿猛攻,这时,李景隆便开始了他的神操作,为了不让瞿能抢去首功,就在差点要攻破北平的时候,李景隆居然下令退兵,这次是明军离击败朱棣最近的一次。

之后李景隆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被朱棣一路追着打,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被朱棣的燕军击败,损失数10万兵马,将朱允炆的老本赔了个干净。李景隆凭借一己之力将整个战局扭转,朝中大臣一致都认为李景隆是明军失利的罪魁祸首,应该负主要责任,然后奇葩的是,朱允炆他不听!

1442年,朱棣跨过长江,直指应天府,而此时朱允炆竟然再次启用李景隆,派他和谷王朱橞率3000兵马镇守南京城北金川门。这个李景隆还真是敢辜负朱允炆的信任,直接打开了城门,让朱棣兵不血刃就进了南京城。

(看到这的小伙们可能想说一句了,大哥,你说你没有收朱棣的钱,谁信啊。)

朱允炆消失,皇位出现真空

当李景隆打开城门的时候,朱棣并没有马上攻入城内,他的目的是等朱允炆投降或者自杀,但朱允炆选择了第三种方式,消失。

当朱棣发现宫内着火时,立即派士兵进城救火,救火的目的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样东西,那就是建文帝,活着或者死了都行,但可惜,朱允炆消失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种结果对朱棣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皇位出现了空缺,而他是唯一的”继位者“。坏的是,不知道朱允炆会从何处东山再起。而此时朱棣这个”唯一“的继承人,面对真空的皇位,岂有不坐之理。

反对登基都的下场

朱棣占领应天后,曹国公李景隆、谷王朱穗、兵部尚书茹瑺为代表的大部分朝臣,都选择了见风使舵,拋弃了朱允炆,拥立朱棣登上皇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拥立朱棣的,毕竟汉人为官一直讲究气节、忠臣不事二主。

根据皇祖遗训:藩王必须要有皇帝的召唤才能带兵入京,朱棣清君侧,现在清到准备自己当皇帝了,这妥妥的乱臣贼子。所以一些建文旧臣自然不愿意拥立朱棣这个”逆贼“登基了,但自古皇权争斗,都是流血牺牲换来的屈服。

更何况他们遇上的是有着”不服就打,打到你服为止“的朱棣。根据记载,朱棣对建文50多位旧臣进行了清算,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有:

“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明史·方孝孺列传》载。

“主张削藩的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自然首当其冲,被朱棣下令凌迟处死,两家亲属亦牵连被害”。

朱允炆的启蒙老师方孝孺,因拒绝帮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被朱棣处以车裂之刑,整个家族都受到的牵连”。

皇位之位,毕竟是朱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大明王朝还是人家朱家的,大臣们也不敢再说什么反对的话,毕竟方孝孺这个血淋淋的教训还在眼前,自然也没有什么人敢再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