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张昭都是托孤重臣,他们的下场有何不同?

在古代,托孤事件很普遍,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因为说了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被后世称赞为千古君臣典范。其实孙策在临死之前,也对张昭说过同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孙策对张昭说得更明白,如果孙权不行,你就自己干吧。

因此,张昭和诸葛亮其实都是托孤重臣,但是对比之后两人的遭遇,你不得不慨叹:刘禅其实并不傻,他是个厚道人!孙权能力是有,但是缺乏人情味,对待张昭有些过于残忍。

诸葛亮的事情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诸葛亮在刘备称帝时被封为丞相。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我们不论刘禅是傻或者装傻,但他对于诸葛亮却是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

反观张昭,则有点惨,虽然活了81岁,但是到死也没能当上吴国的丞相。张昭是为躲避战乱从北方迁到扬州的,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

张昭在东吴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举一个小栗子: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张昭外表持重,有使人震惊的气势。孙权常说:“我和张公谈话,不敢随便乱说。”整个吴国都很敬畏他(举邦惮之)。另外,当时北方士人对于吴国很多都是只知张昭,不知孙策、孙权兄弟的。

所以张昭在吴国,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个人威望,都和诸葛亮在蜀国是一样的存在。而且张昭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所谓的“流亡北士”的代表。然而,虽然张昭为孙策、孙权兄弟稳步发展江东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孙策甚至都说出“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样的话,孙权对待张昭却有些复杂。

在孙权接班初期,形势非常严峻,正是靠着张昭、周瑜等人才稳固下来。当时孙权对于张昭也是非常尊重和信任,但是赤壁之战时,张昭主张投降曹操,这为后来张昭不幸的遭遇埋下了伏笔。我们暂且不讨论张昭主张投降对错与否,其实赤壁之战后,张昭仍然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此后孙权羽翼丰满,渐渐开始对张昭发生了变化。

孙权对张昭令人寒心的举动列举如下:

一、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大会百官,归功于周瑜。张昭举杯想要褒赞功德,未但还没说,孙权就说:“如果听从张公您的话,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张昭非常惭愧,伏在地上流汗。这是标准的揭人之短了,张昭老脸确实挂不住。

二、两次没能担任丞相。当孙权设立丞相时,很多人提名张昭来担任,可孙权推托说:“现在事多,丞相责任很重,这不是优崇他的举措。”于是任命孙邵任丞相。孙邵去世后,大家又提出让张昭担任丞相,孙权这又说:“孤怎么是对子布吝啬呢,只是考虑到丞相的事务繁杂,而他性情刚烈,他的话要是没有被听从采纳,就会产生怨忿诘难,这对他并无益处。”于是任命顾雍为丞相。

三、拔刀相向,土封火烧。公元232年,辽东公孙渊向吴国称臣以争取外援。孙权得意忘形,相信了公孙渊。张昭坚决反对,孙权与其反复争辩,张昭劝谏之意越来越恳切。孙权不能忍受,抓着刀愤怒地说:“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朕,出宫则拜您,朕对您的敬重,已经到了极点了,但您数次在众人中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伤害您。”

张昭注视孙权良久,方才说道:“臣虽然知道自己的话不会被听从,但每次想要竭尽愚忠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太后临终的时候,呼唤老臣在床下,遗诏顾命的话如今还在耳旁啊!”说完后涕泣横流。孙权也掷刀于地,与张昭相对而泣。尽管如此,孙权还是遣使前往辽东,张昭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于是退居不朝。

孙权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来表示他永远不必出门了。张昭也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以表示他也永远不打算出门了。结果公孙渊杀了孙权派到辽东去的使者。这时孙权才感到后悔,数次派人请张昭上朝无果,但又不愿道歉示弱,于是下令用火烧张昭的家门,以此逼他出门。但这方法也没吓倒张昭,因此孙权只好又下令将火又扑熄。最后孙权在张昭家门前久站不去,张昭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

历来人们都认为刘禅懦弱无能,但是他对诸葛亮却是无条件的信任,所以才会成就了诸葛亮的千古美名。孙权固然也能算得上一时英雄,但孙权对张昭的种种举动有些令人心寒,这点他比不上刘禅。其实后来陆逊被孙权逼死,也说明孙权这个人实在是刻薄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