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是个颇有权势的将军,为何会被一个厨子杀了呢?

在南北朝东西魏对立时期,高氏家族统治的东魏占据着相对优势的地位。虽然高欢在玉壁之战中不敌韦孝宽,让东魏元气大伤,其本人也因病去世。但是其长子高澄在此之前就已经在邺城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并且得到了高欢军事集团的鼎力支持。

即使在高欢死后不久,侯景在河南地区发动反叛,引发西魏和南梁大举入侵河南地区。高澄依然临危不乱,重用慕容绍宗等人很快就粉碎了侯景的阴谋,并在之后击败西魏名将王思政,夺回河南全境,并兵临淮南,大幅增强了东魏的实力。然而就在高澄的权势和威望如日中天的时候,这位手段强硬的大将军却被自己帐下的厨师所杀,这让东魏的政局出现了一定的动荡。那么这次行刺,是不是真的只是一次意外呢?

高澄缺乏军士保护的原因

高澄被其厨师兰京刺杀的第一个疑点是高澄作为东魏的实际掌权者,为什么当时身边缺乏应有的保护,最终被几个厨师联手所杀。笔者认为,想要解释这件事情,要联系南北朝时期的几件事情一起分析。

权臣尔朱荣被杀

在北魏孝明帝去世之后,北魏的统治便趋于分裂,这导致了皇权的下降。而权臣军阀在这个时候便陆续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在北周统一北方之前,一共发生了三次较为知名的权臣被弑事件,除了高澄之外,还有尔朱荣和之后宇文护的被杀。而这三件事情中,权臣的身边都缺乏卫士,这证明了高澄的疏于防范并不是偶然事件,而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和他们的过度自信有关。

我们知道尔朱荣和宇文护的被杀,是因为他们低估了元子攸和宇文邕的决心和能力,这是他们自己犯下的错误。而高澄在被杀之前,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比另两位权臣更加稳定。东魏早期拓跋氏皇帝的地位远低于元子攸所处的时代,而且高氏集团掌控东魏已经有十余年,朝中大臣都是高欢父子的心腹,元善见自然没有反抗的能力,而且当时唯一有野心的权臣侯景也已经远遁南梁,高澄的威势要远远大于尔朱荣等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澄自然不用担心会有人像高贵乡公一样挑战自己的权威,因此在自己的地盘上并不需要配备太多的防卫力量来保证安全。

而且高澄遇刺的情景也和其他两人不同,他并不是去面见自己潜在的政治敌人,而是在私人的住所被刺,其府中都是自己的仆人,自然更不必安插防卫力量,即使有必要,也应安插在府外,因此其在面对刺客的时候缺乏保护也是正常的,并不是因为有人暗中安排,削弱了高澄的力量。

高洋没有刺杀高澄的动机

在高澄被刺之后不久,担任京畿大都督的高洋便派人擒住了刺客并将他们处死,然后漂亮地稳定了邺城的局势:武定七年八月,世宗遇害,事出仓卒,内外震骇。帝神色不变,指麾部分,自脔斩群贼而漆其头,徐宣言曰:''奴反,大将军被伤,无大苦也。''之后其前往晋阳会见高欢麾下群臣,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并顺利成为了东魏的头号人物,成为了高澄死后的头号受益人。也正因如此,高洋便被怀疑是高澄之死的幕后策划者,而且其在高澄在世的时候,常以痴傻的面目示人,这也被视作其有野心的证明。不过仔细研究高洋在高澄之死后的表现,就可以发现高洋似乎没有做好准备,也缺乏动机。

第一高澄虽然一直对自己弟弟的能力颇有微词,但是在担任大将军之后,还是将京畿大都督的位置交到了高洋的手里,这足以看出高澄对于高洋的信任,因此高洋并没有被高澄迫害的迹象,也没有发动叛乱的动机。

而且由于高洋留给东魏群臣的印象并不好,甚至有人认为其乃是''痴儿''。因此即使高澄去世,高洋也不一定能够稳定获得高澄遗留的权力。其在安定邺城之后,火速前往晋阳,就是为了收拢人心,这足以看出在高澄去世之前,其并没有培植自己的势力,也没有足够的声望。以高洋之后表现出的精明来看,他是不会发动这样没有把握的政变的。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高洋应该不是这次刺杀的幕后主使。

元善见指使可能性分析

既然高澄死后最大受益人高洋基本被排除了嫌疑,那么高澄最大的政治敌人元善见有没有可能是背后的主使呢?依笔者的分析来看,这种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首先,元善见作为东魏名义上的统治者,一直处于高澄的压制之下,其自然有着杀死高澄的动机,但是其杀死高澄的目的一定是要重新夺回最高权力。那么元善见在行事之前就必须安排好夺权的步骤,他需要得到东魏大臣的支持,以便能够在事发之后迅速控制朝局,压制高氏势力。但是元善见显然和高洋一样没有做好准备,甚至没有任何有权势的合作伙伴,这让其根本没有办法夺取权力,那么这个时机显然也不是元善见确定的。

而且傀儡皇帝在杀死权臣夺回权力的过程中,一般要站在伦理的制高点上对权臣进行批判,这有利于其在之后获得更加有利的政治地位,而高澄之死前后,元善见对于高澄的作为并没有提出批判,这更加说明刺客的做法是和元善见没有直接关系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高澄之死是一次没有政治目的的意外事件了。

高澄作为高欢的长子,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就被高欢委以重任,并且迅速确立了自己在高氏集团中的稳固地位。在高欢去世之后,虽然侯景的叛乱让东魏的局势出现了一定的动荡,但是高澄依靠自己的政治天赋,很快就平定了河南,让东魏的国力显著增强。

但是高澄在这个时候却突然遇刺,之后接替其掌权的高洋和政敌元善见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不过这两人在高澄遇刺的时候显然还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源来确保自己能够接替高澄的位置,成为东魏的掌权者,这让两人的嫌疑变得微乎其微。因为这两名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杰在情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是不会做出如此高风险的尝试的。

那么高澄之死显然就是一场意外了,由于高澄在平日里对自己身边下人经常打骂责罚,他们对高澄心怀不满也是正常的,这位东魏的权臣忽视了自己府中的防守,也轻视了下人的反抗意愿,最终酿成了这场东魏政坛的大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