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凭什么被称为“永乐大帝”?与他的三张面孔有很大关系
朱棣,即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共二十二年,年号“永乐”。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棣,一个让明惠宗朱允文下落不明的皇帝,朱棣的所作所为若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的话,恐怕会是死无葬身之地!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在大一统王朝中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的确只有朱棣这独一份,其他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都是小政权,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好几位,例如前秦一代雄主苻坚,例如刘宋朝的孝武帝等等!
那朱棣作为一个成功登上皇帝大位的藩王,是凭着什么被世人称之为永乐大帝的?小编认为与朱棣的三张面孔有非常重大的关联。
朱棣的第一张面孔
朱棣的第一张面孔是体恤身边人,会与民同乐,会为了百姓而抱打不平,做到了爱民如子,是燕王就藩当地的人们非常敬重的“燕王”,而朱棣的这张面孔让他的“靖难”得以成功!
1,朱棣的爱民之心
对朱棣的爱民之心,也许有人会觉得是在演,但是坐在朱棣那个位置,其实他不演这个形象也没什么,毕竟他不是皇帝,不需要一个爱民如子的形象,因为当时还是朱元璋和朱标都活着时候,那个时候还轮不到他产生当皇帝的心思,所以朱棣的爱民之心是真实存在的!
根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朱棣在北平城碰到一对从外地逃难的父女,就主动向前去询问,通过一番了解,知道这对父女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病得还不轻,于是朱棣立马安排下属把父女二人接到燕王府,让人好生照料。
直到父女二人完全康复主动辞行时,朱棣并不是就让父女二人直接走,而是给予足够的盘缠,询问清楚父女的目的地,朱棣才允许他们离去。
包括有一次他在北平城看到一个衙役强行拿商贩的羊肉,朱棣二话不说,直接把衙役斩杀了,并且说谁要是再鱼肉百姓,就是这厮的下场!
另一次在靖难之役中遇到伤兵,朱棣也是直接把自己的战马把伤兵驮着!朱棣在燕王之时的很多事迹都是在体现他的爱民之心。
2,北平城百姓与朱高炽死守北平城
朱棣在起兵造反之后,认识到自己兵力不够,就决定找自己的十七弟宁王朱权借兵,其实就是拉着弟弟入伙。
而朱棣这一趟把大部队都给带走了,留下一群战斗力低下甚至还有老弱病残的一万军士驻守北平,恰在此时朱允文安排的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呼啸而来,直接兵临城下!
面对这种情况,燕王世子朱高炽竟然鼓动北平城的老百姓跟他一起死守北平,不管朱高炽用什么样的言语去动之以情的,但是北平城的百姓能甘愿参与燕王的造反,说明燕王在北平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否则就算朱高炽口吐莲花也休想让老百姓跟随他们出生入死,毕竟当时对老百姓来说并不是生死存亡的时刻,完全是因为朱棣的爱民之心让北平城百姓认可燕王,加上燕王世子的一番煽情,所以才有北平城上下共存亡的局面。
而且这一场守卫之战的成功让朱棣的军心大振,为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奠定心理基础。
朱棣的第二张面孔
公元1399年,远在北平的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经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在公元1402年终于攻入南京,登上皇帝宝座,改年号永乐,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帝王。
自古以来,帝王心性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所以朱棣开始尽情地展现他的第二张面孔!
1,登位之初的腥风血雨
朱棣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是开始算账,因为朱棣靖难得名义上是清君侧,所以当年向明惠帝朱允文提出“削藩”建议的两位大臣代表是朱棣的头号目标。
这两人就是齐泰、黄子澄,两人其实在朱棣打进南京城时逃脱了,不过很快又被抓了回来,这两位自身结局是自己被斩首,同时两人的九族都被株连,而因黄子澄被入罪的多达300余人;
另一个叫练子宁的大臣,朱棣斩杀他亲族一百五十一人,并流放边境数百人;还有众所周知被诛十族地方孝孺,因方孝孺而受到株连的死者达873人,入罪的更是多达1000多人;包括假投降实为刺杀的景清在事情败露后,被株连九族。
以及陈迪、胡闰、董镛和各自的亲族都遭到朱棣的血腥屠杀,因此朱棣登上皇位之初留给世人最深的印象是杀人如麻!
2,朱棣的第二张面孔为何如此恐怖
第一,为了告诉天下人,自己就是为了清君侧而来,既然现在已经带兵攻入南京,但是需要被清除的奸臣还没有结果,于是朱棣立马对齐泰、黄子澄下杀手!
第二,天下初定,这是公心,也是私心,即刚刚经历了战火,不应该再燃下去!因而朱棣从整个明朝的大局出发,需要稳定刚刚建立的局面,不然天下百姓还会遭殃!
因为当时还有很多藩王都拥有兵力,以及还有大量的建文旧臣在等着推波助澜,所以朱棣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震慑人心,警告活着的人要低调做人!
稳固自己的皇权,这是私心,因为皇帝的宝座没有规定就是他朱棣的,但是朱棣辛辛苦苦拿下这个宝座,他不可能让给别人,即使各地藩王不造反,但是方孝孺等人若是不杀,朱棣的皇位就会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这些人会不遗余力地抨击朱棣,朱棣要的是一个天下和建立自己的千秋伟业,而不是为了打赢朱允文之后与方孝孺等人天天扯皮,因而方孝孺等人主动往朱棣的枪口撞,那只有用方孝孺等人当工具了!
换句话说,不是方孝孺,是其他什么人,只要跟方孝孺做了同样的事情,朱棣还会这样了结对方。
朱棣的第三张面孔
朱棣在一次大清洗之后,就开启他的帝王工作,首先当然是任命有用之人,让这些人人尽其用,这其中有好多是建文旧臣,这些人没有傻傻的跟朱棣唱反调,但是心中忐忑不安。
于是朱棣为了安抚建文旧臣之心,专门重用建文旧臣,例如在建文朝已经是户部右侍郎的正三品夏原吉,以及还有在朱棣攻入南京后主动归附的蹇义、杨荣等人都受到重用!
这一刻的朱棣只是告诉文武百官,只要忠心又能为朝廷办事都会受到重用,朱棣展现的是为国为民的菩萨心肠!
1,朱棣对一只虫子的宽恕
据说在公元1407年,即永乐五年,朱棣有一次特地到南京的灵谷寺烧香拜佛,他在欣赏寺里景色的时候,就走过一片槐树林,恰好一只小虫子从槐树上掉在朱棣的身上。
朱棣见此并没有动怒或者表示厌恶的情绪,而是轻轻把虫子抖落在地,就准备转身离去,谁知身边的侍卫,直接抬脚作势要踩死小虫子,朱棣立马严厉的制止侍卫,还命令侍卫把小虫子放回树上,并且海说:“此物虽微,皆有生理,勿轻之。”
在场的灵谷寺和尚们看着这一幕,都宣称朱棣是“菩萨心肠”。朱棣的这一面让人觉得仿佛登基之初的朱棣是假的!
2,随时态发展而展现出菩萨心肠
第一,朱棣在寺庙之中展现的第三张面孔,并不是朱棣选择吃斋念佛,而是表达自己对佛门的尊敬,毕竟佛家思想在当时非常盛行,可以影响诸多民众,朱棣不希望自己在佛门弟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第二,为了展现自己作为帝王的宽容之心,当时的明朝已经完全在朱棣的掌控之中,基本上不需要朱棣再现雷霆之怒,朝廷上下都在有序地维持明朝这个“大机器”的运转,也就是说明朝正在欣欣向荣地往前发展。
这时朱棣也非常清楚,大明王朝希望看到朱棣对天下人的宽容态度,需要的就是朱棣的菩萨心肠,不想看到朱棣再使用晴天霹雳的手段!
朱棣的确有非常矛盾的心理活动,朱棣想着自己以前所杀的千千万万的人,是不是自己杀错了、杀多了,其实就是作为一个人而产生的悔意!
更重要的是,朱棣会纠结自己之前所造的杀戮是否对他的后代和他自己的王朝有所影响?因为朱棣认为自己引发的同室操戈仿佛就是对朱元璋的报应!因而朱棣纠结自己是不是应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诸多因素让朱棣展现出第三张面孔。
综上所述,朱棣的三张面孔,都是朱棣心理的真实写照,例如第一张面孔,朱棣是希望自己的亲身力行影响整个北平,让自己所在的北平城欣欣向荣,这是朱棣作为燕王的一个做事态度;
第二张面孔和第三张面孔,都是随着事态发展的需要,所以朱棣展现出不同的一面,这三张面孔所展现的一切在朱棣那里没有所谓的对错与真假,只要是对他朱棣所做的事情有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