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朱棣登帝之后对藩王做了哪些措施?朱高燧造反朱瞻基为什么放过他?

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朱棣登帝之后对藩王做了哪些措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因为《大明风华》的热播,很多人也对明朝的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剧中朱瞻基最后登基称帝,但是面对自己的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他们两人总是站在一伙,想要对皇位图谋不轨,当朱棣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就非常嚣张了。然而很多人知道,朱高煦最后是被朱瞻基处死的,可是跟他一起的朱高燧为什么朱瞻基没有追究他,他最后还善终了呢?

1.朱棣登基

壬午年之秋,踏着南京城内血迹斑斑的落叶,燕王朱棣登上了“金銮宝殿”。为了犒劳靖难有功的部属,朱棣首先对他们进行了封赐。通算下来,朱棣一共封赐了三位公爵、十三位侯爵、十一位伯爵。

他们是: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已逝的荣国公张玉、咸阳侯张武、泰宁侯陈珪、武安侯郑亨、保安侯孟善、同安侯火真、镇远侯顾成、靖安侯王忠、武成侯王聪、永康侯徐忠、隆平侯张信、安平侯李远、成安侯郑亮、思恩侯房宽、兴安伯徐、武康伯徐理、襄城伯李俊、信安伯张辅、新昌伯唐云、新宁伯谭忠、应城伯孙岩、富昌伯房胜、忻城伯赵彝、云阳伯陈旭、广恩伯刘才。

此外,新归附的建文朝勋贵、从征的将官、甚至帮过燕军的老百姓都得到了不菲的赏赐。利益均沾,并非朱棣的首创,历史上但凡新君即位常常会大赦天下以收揽人心。

犒赏完毕,朱棣又开始着手准备办理两件大事。

第一件:追捕建文朝的“余孽”。

这件事早在朱棣大军入城后就开始办了,贴在应天城大街小巷的燕王令旨清楚地罗列了二十九名“奸臣”的名单。事实上,这些忠心建文帝的大臣们没有了武力的保护,基本成了朱棣砧板上的肉,垂涎高额赏金的百姓自会将他们一一缚归官府。

最让朱棣忧心的是第二件大事:如何处理明初众藩王。说起来,这也是洪武朝和建文朝遗留的老问题了。当初明朝将蒙古人赶回漠北后,他们的实力仍然很强大。为消除边患,朱元璋先后发动了八次北征。可当北元朝廷日渐式微时,朱元璋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异性将领手握重兵。

如何钳制这些骄兵悍将呢?苦思冥想后,朱元璋想了个主意:分封诸王。终洪武一朝,朱元璋一共进行了三次大分封,除了太子朱标以及早夭的幼子外,包括他的外甥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在内,朱元璋一共封了26个藩王。

归纳起来:第一次分封主要是控制边疆,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封主要是控制内地。

这些藩王都拥有强大的武装护卫部队,少则3千人,多则近2万人。他们的冠冕、服饰、依仗、府第的规格仅次于天子,公侯大臣见了都要叩头膜拜。

和分封诸王同时进行的还有朱元璋对异性勋贵的大清洗。在洪武十三年以前,朱元璋主要清洗的对象是明朝的文官集团,胡惟庸案由此发酵。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北元政权受到重创,明朝外部威胁不复存在。

2.朱棣清洗武将集团

于是,朱元璋遂决定发动蓝玉案清洗武将集团。临死前,朱元璋遂了心意,把一干功臣宿将几乎诛戮殆尽。后来,朱元璋自豪地对太孙朱允炆说,“朕以御虏付诸王,虏不靖,诸王御之!”朱允炆听完沉默不语,许久才说,“诸王不靖,孰御之?”

果然,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担忧成真,燕王朱棣凭借边防精兵率先发难。因为缺少统筹全局的良将,建文帝一败再败,终于被朱棣夺了皇位。为防止“靖难之役”重演,朱棣继位后不得不采取了更加有力的削藩措施。

但朱棣并未从根本上废除亲王典兵的制度,心怀不轨的亲王依旧存在,如朱瞻基即位初期的朱高煦之叛便是最明显的例子。若不是朱棣在位时削减了诸王护卫,控制了他们的资金来源,朱高煦之叛绵延到何时还真说不准。

不过,朱高煦之叛倒是提醒了朱瞻基:洪武时代遗留的藩王问题并未得到解决。那么,该从何处下手呢?不成想,赵王朱高燧帮他带了好头。

3.朱高燧低调保命

朱高燧,是永乐帝的第三子,曾在永乐时代多次伙同朱高煦陷害太子朱高炽。和冒失的朱高煦不同,朱高燧城府很深,他常将朱高煦推到前台,自己却躲在后方出谋划策。很明显,朱高燧是希望朱高煦和朱高炽拼的两败俱伤,好坐收渔翁之利。

太子朱高炽以退为进,虽然明白朱高煦、朱高燧狼狈为奸,但却从未向朱棣汇报过他们的不法行为。而且,每当朱棣将要严惩他们的时候,朱高炽竟不惜触怒朱棣为两人求情。这些事,朱高煦视若无睹,认为是朱高炽软弱可欺,但朱高燧却颇有触动。

但帝位的诱惑太大,朱高燧已经难以收手。眼见永乐九年太子朱高炽之子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孙,永乐十五年朱棣将汉王朱高煦徙往山东乐安。朱高燧决定放手一搏。

很快,机会来了。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病重,将朝中大小事务交给了太子朱高炽处理。朱高燧暗地拉拢当初投靠朱高煦的宦官黄俨,让他散布朱棣有意废太子而改立赵王的流言。

同时,朱高燧又暗示护卫指挥孟贤,让他做好起兵接应的准备。朱高燧的盘算很简单:先毒杀朱棣,再矫诏继位。谁知事不周密,朱棣知道了此事。他强撑病体提审孟贤等人,并将涉案之人全部诛杀。

若不是朱高炽向朱棣求情放过朱高燧,此事真是难以收场。虽然饶恕了朱高燧,朱棣却对朱高燧有了警惕。不久,他就对朱高燧的部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自此,朱高燧势力一落千丈,人也变得低调起来。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聪明的朱高燧立刻上表辞去了王府的两支护卫,以表臣服。到了朱瞻基继位时,朱高燧不仅首劝朱瞻基登基,还将自己存在北京仓库里的八百余石禄米奉献给朝廷。后来,朱瞻基越发恭顺,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上报朝廷,从不自己做主。

尽管如此,朝中百官仍然认为朱高燧和朱高煦一样,是朝廷的一大隐患,应该设法剪除。于是,户部尚书陈山在宣德帝平定高煦之乱后,便力劝其乘胜奔袭彰德,逮捕赵王。朱瞻基拿不定主意,便问杨荣、夏元吉、蹇义是否可行。

杨荣表态支持,夏元吉、蹇义两人知道朱瞻基的报复心理,没敢提出异议。没想到,负责起草诏书的杨士奇却劝下了朱瞻基。他认为朱高煦反叛已被平定,朱高燧孤掌难鸣,已经不足为虑。况且朱高燧就藩后主动交出了自己的两支卫队,已经表示了臣服。若执意处置朱高燧,难免有损声誉。

但如何清除这颗定时炸弹呢?还是夏元吉想了一招:朝廷派人将朱高煦的供词和大臣弹劾的奏折送给朱高燧,看他如何处置?朱高燧收到信件后明白了朱瞻基的用意,马上表示愿将赵王府所有的护卫部队交还朝廷。

从此,以赵王朱高燧交还兵权为开端,那些仍然拥有护军的藩王们一遇到风吹草动,第一件事就是上表请求辞去护卫。渐渐地,诸王典兵的制度被废除了。

从此,藩王势力大衰,再也对中央皇权构不成威胁,这也是明武宗时期寘鐇之乱和宸濠之叛被迅速平定的原因所在。1431年8月,赵王朱高燧善终于家。